2006/07/07

从大选到Mr Brown

  现实世界中,全国互联网咨询委员会支持继续以“柔性手法”对待博客网,并且认为没有必要为博客网特设分类执照。可是在虚拟世界里,一股不满的情绪却在酝酿当中,因为博客写手鼻祖“Mr Brown”在《今日报》的专栏因“政府的介入”被停止了。
  在虚拟世界里化名为“Mr Brown”的李健敏昨天早上7点多在其个人博客网上披露,《今日报》已终止他于每个星期五刊登的专栏。不到24小时,已有超过400人在其博客网留言,对他表示肯定和鼓励。当然,也有不少网民表示不再阅读《今日报》,直到该报恢复“Mr Brown”的专栏。
  为什么广受欢迎的“Mr Brown”专栏会宣告终止呢?事情是这样的。  统计局在上个月底发表“2005年全国住户调查”报告,加上最近的涨价风,让“Mr Brown”有感而发,在其专栏发表了题为“新加坡人对增长感到厌烦”的嘲讽文章,文中对全国住户调查、德士车资结构调整、电费上涨、增长配套和特别学校收费的支付能力调查进行了冷嘲热讽。
  他嘲笑生活费有如《超人再起》般涨、涨、涨——观看世界杯涨价、电费涨价、康福德士车资调整、楼下咖啡店的印度煎饼也涨价一角钱。
  他甚至发挥超想象力,戏言未来的组屋电梯也要收费,每搭一次收费一次,费用会自身上的免接触式储值卡中扣除,免接触式储值卡正是最近公布的“智慧国2015”(iN2015)要开发的系统。
  他调侃式地描绘“政府采取支付能力调查来决定特别学校的收费”,也让自己做好女儿学费会涨价一倍的心理准备。
  新闻、通讯及艺术部长李文献医生的新闻秘书K.芭娃妮(K Bhavani)在致《今日报》的答复中指责“Mr Brown”歪曲事实,一味地把他不高兴的事情归咎于政府。
  芭娃妮认同“Mr Brown”可以拥有自己看法的观点,但这种刊登在严肃报章定期专栏的看法应该具有更高的水平。她认为“Mr Brown”不应该一味嘲讽,而应该提出建设性评论和替代做法,也应该放下“Mr Brown”的身份,公开维护自己的看法。
  芭娃妮指责“Mr Brown”的遣词用字严厉,并暗指他其实是政党政治的一员(partisan player in politics)。
  芭娃妮的答复在本周一刊登后,“Mr Brown”几乎在同一时间获《今日报》通知,他的专栏已终止。“Mr Brown”在网友的追问下,终于在昨天早上披露这个消息。
  在“Mr Brown”博客网留言的网友把矛头指向芭娃妮和《今日报》管理层,有者认为是政府的介入影响了《今日报》管理层的决策,也有人认为是《今日报》管理层自我审查(self-censor)的结果。不少网友表示将杯葛《今日报》,也有少数把《海峡时报》拉下水(大概仍搞不清楚两者分属两家传媒)。
  我宁愿选择相信是传媒自我审查的结果,因为如果在今时今日仍发生政府指示某报停止某专栏的事情,那新加坡社会并没有在“进步”(progress)。
  作为一名新加坡记者,我秉持政府有答复权利的信念,任何人都有答复任何说法的权利。事实上,每当出现这一类语言过于激烈或论断有问题的文章时,政府总是会站出来答复,用词遣字强烈与否则视情况而定。
  但如今事态的演变却刚好与全国互联网咨询委员会所支持的有所出入。互联网咨委会刚刚表态支持政府继续以“柔性手法”对待博客网,认为没有必要对博客网采取特别分类执照的做法。芭娃妮的答复肯定已是“重手法”。
  除了“Mr Brown”的事件,另一个仍记忆犹新的例子就是南大教授陈企业博士等人在2003年时遭到人力部长黄永宏的严词驳斥。
  芭娃妮的答复显示政府在处理博客和他们较为幽默、宣泄式文章时的手法令人觉得政府态度模糊和模棱两可。“Mr Brown”的《肉脞面》曾经让新加坡领导人捧腹,新闻、通讯及艺术部长在有一些保留的情况下,公开赞扬其幽默感。这种肯定甚至让一些较为“叛逆”的网民以为政府仍有商量的余地。我不狭义的把这种赞扬和肯定看作是对“Mr Brown”一个人的,而是对整个新媒体的广泛肯定和更开放态度。
  可是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政府的态度在一般人看来突然作180度的大转弯。这样的“重手法”肯定令不少人感到泄气,也再度退缩回到他们的贝壳里。
  不过,这样的转变或许不是没有原因的,那就是政府希望这类博客态度停留在互联网上,而不要扩大到传统传媒上,因为毕竟传统传媒的接触面远比互联网来得广阔,对读报人造成的影响肯定比较深远。
  虽然不知道政府这一次的“重手法”会对年轻一代造成什么负面影响,但肯定已悬起了“Mr Brown”和“Mr Miyagi”的心头大石,因为前天记者联络上他们时,他们已不愿针对全国互联网咨询委员会的检讨报告作出任何评价。
  在这里,笔者不是要质疑政府的答复权利,而是答复时该采取“柔性手法”还是“重手法”,或许政府也该学习幽默、嘲讽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