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2/16

奖励创意?

晚和一个同事不知怎么地,从圣诞节的消费主义过节方式,谈到了气环保问题。

同事提到,购物可以抱着一种奖励创意的心态。我则认为,购物纯粹建立在需要的基础上,没有所谓奖励不奖励的。商家推出有创意的产品来赚取我口袋里的钱,而不是要赢得我的奖励。利润才是商品创意的动力来源。政府可以为了鼓励商家注入创意,而给予税务上或资金上的奖励,但消费行为最终应该建立在需要的基础上。我们后来似乎达致一个结论,男人和女人购物的观念是不一样的。

不过,我还是认为,购物时不应抱着奖励创意的心态,因为只要购买非必要物品的消费行为,就是一种浪费。每个人只要一个月做这么一次的浪费行为,就足以消耗地球的大量资源。

我承认,消费能促进经济活动。把钱存在家里的扑满或保险箱是无益的。把钱存到银行能生钱,买东西能让金钱流动,才有贸易活动。不过,买东西还是应该建立在需要的基础上,否则就会构成浪费,浪费对地球无益,这是我们现在能免则免的。

哥本哈根,世界在期待你的一个童话

天读了一篇有意思的文章,作者把安徒生和气候变化扯在一起了。

科技随笔:哥本哈根,世界在期待你的一个童话

新华网北京12月16日电
新华社记者潘治


  一座城市,因为一个人而闻名于世;

  这座城市,因为这个人而充满童话。

  城市的名字叫做哥本哈根,人的名字叫做汉斯·克里斯蒂安·安徒生。

  安徒生的童话,在过去一个多世纪里被翻译成100多种文字,发行量无计其数。他用绮丽的幻想和烂漫的文字,给孩子们带去快乐,也给成人们带来启迪。安徒生主要生活、创作之地——哥本哈根,由此被人称为“童话之都”。

  每年夏季,是哥本哈根的旅游旺季,成千上万的游客来这里寻访安徒生的足迹,感受童话故事中的气息。

  今年冬天,成千上万的各方人士来到这里,他们的目标是要共同创造一个童话:一个关乎地球未来、人类命运的童话——寻求一份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新的协议。

蜕变

  安徒生1805年出生在丹麦小城欧登塞。家境贫寒的他从小迫于生计四处学徒,14岁时离开家乡来到哥本哈根。但一场大病损害了他的嗓音,他被迫放弃自己的舞台梦,转而从事文学创作。他开始写诗、写剧本,以及他那流芳百世的上百篇童话。

  安徒生或许并不清楚,在从他出生到步入创造高峰的这几十年间,在离丹麦并不遥远的英国,一场翻天覆地的革命已经渐入尾声。这场革命从18世纪60年代开始,以“珍妮纺纱机”、蒸汽机、蒸汽机车等一系列工业发明的应用为标志,并随后扩展到邻近的法国、德国以及大洋彼岸的美国等——这场革命叫“第一次工业革命”。

  大量机器的使用,开辟了人类文明的一个新纪元,但也留下一个严重的问题:以煤为支撑的工业革命,给环境造成了许多污染,以至于伦敦因烟尘与雾在城市上空经常笼罩多日不散而获得“雾都”之称。

  安徒生在被解读为他自传的童话故事《丑小鸭》中结尾写道:“当我还是一只丑小鸭的时候,我做梦也没有想到会有这么多的幸福!”从一名贫苦孩子到声誉渐起的作家,安徒生完成了自己从丑小鸭到天鹅的蜕变。而英国、美国、德国、法国等,也完成了自身发展的一次蜕变,由此踏上了领先世界的发展道路。

呼唤

  安徒生创作的作品,其实比较多的是歌剧、游记以及诗歌等等,正是这些作品才让他在文坛崭露头角。但有着凄苦童年的他,却希望用童话给孩子们带去快乐和希望。但与早期童话作品比较乐观而浪漫相比,安徒生晚年的作品更加面对现实,着力描写贫苦民众的生活。

  1875年,安徒生病逝。

  同一年,英国通过公共卫生法案,应对日益严重的烟尘污染。

  也正是在这个年代,即19世纪70年代,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标志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兴起,大批新兴机器发明等相继出现。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以煤和石油为燃料的内燃机在这段时间里相继诞生。它们的出现,解决了远程交通工具的动力问题,也推动了一些国家逐渐朝着“轮子上的国家”发展。更重要的是,内燃机的发明还推动了石油开采业的发展和石油化工工业的诞生,并导致了列强开始在全球范围内抢夺石油资源。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完成,使人类社会的发展从此走上了依赖化石能源的道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鸿沟,由此扩大。

  安徒生并不知道日后的世界将会发生怎样天翻地覆的变化,但他知道,贫富悬殊造就的悲惨现实,从来就没有少过。“她死了,在旧年的大年夜冻死了。新年的太阳升起来了,照在她小小的尸体上……”《卖火柴的小女孩》中,安徒生用这样的文字,呼唤着一个处处温暖、处处幸福的美好世界。

期待

  《卖火柴的小女孩》初次发表于1845年。正是在这一年,在远隔重洋的美国,另外一位名叫梭罗的思想家移居到一个湖泊旁开始了两年的隐居生活。几年后,梭罗将有关湖边生活体验思考的文章结集出版,书名与湖同名,叫《瓦尔登湖》。

  梭罗在《瓦尔登湖》中记下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开始思考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多年以后,梭罗被一些人称为第一个环境保护主义者。

  差不多百年之后,美国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的著作《寂静的春天》问世。这本书后来成为人类环保意识崛起的标志。“我们冒着极大的危险竭力把大自然改造得适合我们心意,但却未能达到目的。这是一个令人痛心的讽刺!”在书中卡逊这样说道, “然而看来这就是我们的实际情况。虽然很少有人提及,但人人都可以看到的真实情况是,大自然不是这样容易被塑造的。”

  的确如此。如今,大自然已经开始越发肆无忌惮地向人类展示环境恶化的后果。而这些灾害的主要原因,恰恰是两次工业革命直至今日,人类大量使用化石能源排放温室气体等行为所造成。

  安徒生不会预见到,人们今天会在哥本哈根这个他熟悉的城市召开这样一个名叫“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的会议,但他当年开始提笔创作童话之时所说的那句话“我要为下一代创作了”,却值得如今正在哥本哈根与会的所有人士深思:为了下一代,我们能做些什么?

  “我们飞向炎热的国度里去,那儿散布着病疫的空气在伤害人民,我们可以吹起清凉的风,可以把花香在空气中传播,我们可以散布健康和愉快的精神……”在《海的女儿》中,安徒生用这样的文字描述美人鱼的命运。

  而如今,当气候变化引发的巨大灾难在全球造就灾害、饥荒与疾病的时候,我们能否在哥本哈根达成一份协议,重新写下一篇传世的童话呢?

  哥本哈根,你孕育出的童话故事温暖了无数孩子甚至成人的心灵;

  哥本哈根,世界在期待你的又一个童话来呵护地球和人类的未来。

My first Apple product

诞节的脚步声越来越清晰,我也趁第一通及星和突破新电信iPhone独家销售权而带来市场竞争这个“良机”,第一天就去排队买下生平第一个苹果产品。

虽然苹果是第一个推出个人电脑的品牌,虽然我使用电脑已经有20年之久,但从来不曾拥有一件苹果产品。第一次接触苹果电脑,还是踏入社会工作之后的事情。那时报馆还是使用苹果电脑,我那台苹果是机身和屏幕结合的小电脑,屏幕大概只有10寸,还是黑白的。那时最不习惯的是苹果老鼠。原来苹果老鼠只有一个键,开启软件只须点击一次,不像视窗电脑的老鼠有三个键,开软件须要点击两次。从此以后,我也把家里的老鼠设置换成只须点击一次。虽然公司电脑不需要用户做什么设置,但我的感觉是苹果电脑的设置相对比视窗电脑简单。

不过,这批老旧的苹果电脑没用多久,报馆就换了一批新电脑,全部使用视窗2000。最近,连摄影组的电脑也全换成视窗电脑,那几台G3都准备报销了。现在只剩美术组还在使用苹果电脑。

看过同事的Macbook,确实让我留下深刻印象。只是一直因为自己已经有一台强大的desktop,所以没想过要买苹果电脑。

去年买了宏达的“钻石”手机。刚开始的时候好像很酷,用久了之后,发现Windows Mobile 6.1真的不是一个很好的OS。钻石手机的电阻式触屏也是每况愈下,准确度越来越低,让我经常打错字。手机的容量有很大的限制,根本无法安装什么软件。

用了不到一年半,我已经抱怨连连,已经在考虑要不要提升到宏达的另一款手机“英雄”,或是iPhone。做了多番比较研究,咨询了一些使用这两款手机的同事后,我的决定——iPhone。

上个月看到第一通及星和公告天下它们即将引进iPhone的广告,我就希望能赶快让我的钻石手机眼不见为净。

现在还是刚开始使用iPhone的阶段,整体感觉非常好。它不只是一台智能手机,简直就是能打电话的电脑了。

希望一年后我对这台iPhone仍然维持这么高的评价。

2009/11/28

猫杀手

天前,在家里收到一张传单,是防止虐待动物协会悬赏捉拿杀死一只野猫的凶手。

噢,这个邻里竟然也出现了野猫杀手。根据传单,凶手勒死了一只猫,然后把缠在颈项的绳子绑在一根水管上,野猫就这么卧尸水管旁。

再仔细看看,这只野猫经常在大牌205楼下溜达的,皮毛灰白相间,模样相当可爱健康,我每次经过都会跟它“喵喵”打招呼的。噢,原来是一个“老友”被人谋杀了。一想到以后走在大牌205,再也看不到这只猫,心里就有点可惜的感觉。

怎么有人能够这么残忍?

我以前不是特别喜欢猫,但是几年前同屋的室友养了两只波斯猫,煞是可爱。一只全白、雌性,性格就是有点架子的感觉,叫“乖乖”;另一只是褐色皮毛的、雄性,挺调皮的,活泼爱玩,叫“狗狗”。虽然它们有时很脏,例如大便黏在屁股的毛就跑到我的房间来、又或者在我的床底下留下一块屎、每个星期吐一次毛等,但除却这些缺点,它们其实很可爱,很懂得人的心意。

后来我搬走了,偶尔还是会设法打探乖乖和狗狗的消息。最近连消息来源也不知道它们的去向了,因为它们的主人已经离开新加坡了。不过,总算知道狗狗和乖乖生下了很多后代,它们的可爱、优雅、活泼的基因有了“传猫”。

这个邻里有很多野猫,夜里下班走在路上,可以看到爱猫之人给野猫送食。这些野猫知道用餐时间,时间一到,就会聚集在即将有食物出现的角落。它们不太会吵,也不会发出所谓的“叫春声”,因为绝大部分已经做了绝育手术。不过,偶尔还是会看到一两只耳朵没有被剪掉一个角的野猫,在那里互相叫嚣。

家楼下有一只野猫,像是有缺陷的样子,可能是太过近亲繁殖的结果吧!这只猫无法正常的走路,它不跛,就是无法好好的走路。它趴在地上时,总是一直前腿折过一边,搭在另一只前腿上,怪舒适写意的样子。它和其他野猫不一样,它不怕人,有人在它身边走过,它看也不看一眼。大部分的野猫一看见人,总是会兜着走。

我家那一层楼,来过一只戴着项圈的褐猫,是一只很聪明的猫。它懂得跳过隔壁邻居的铁门,把铁门和木门之间的狭窄空间当作它的家。这只猫不知从何而来,虽然戴着项圈,却从来没有人来寻它。我看它有时饿得昏,就买些猫粮请它吃,它当然就更加不走了。试过把它抓到楼下,电梯门一打开,它就一支箭般的冲到楼梯,再冲上楼回到10楼。速度比我搭电梯上楼还快。

隔壁屋主不住那里,所以褐猫住了一阵子,直到被严重怕猫的屋主发现。屋主又是水,又是醋,想方设法把它赶走,就是赶不走。

终于有一天,我回到就再也看不到它。有邻居说,好像是被市镇会抓去了。

猫是挺有灵性的动物。怎么有人能够下得了手?杀一只有灵性的动物,岂不是像杀人吗?

2009/11/27

用英语教华文???

直觉得很奇怪,新加坡的华文教育改革,怎么越改越不像话。

我没在新加坡接受过12年的基本教育,我的中文教育并非启蒙于新加坡,所以我自认无法对新加坡的华文教育作出什么批评和有建树的建议。

不过,最近政界人士对华文教育的抱负、报馆对华文教改的支持,让我想到他们是不是矫枉过正,对学生是不是拔苗助长。

有一个新加坡朋友,志兴,我记得刚认识他的时候,知道他能背诵一些古文(印象中好像是白居易的琵琶行),当时是相当的吃惊,因为他是当时唯一一个中文水平相当高的新加坡朋友。

出来社会工作后,听到的华文教育改革,是逐渐弃难从简,只学拼音不学写字,甚至到未来的可能以英语教华文。说实在,这真让人丈八金刚摸不着头脑:到底这些政策是什么人拟订的?是真正的华文教育专家,还是一群为了提高全国平均及格分数的官僚?

以前我们学马来文、学英文的时候,有哪一个老师不是强调在课堂上只准讲马来话、说英语的。高中的时候,学校来了一位印裔女老师教英文,课堂上再也无法用华语发问不明白的地方,老师也只能用英语教导、讲解,学生被逼听英语。高中毕业时该有的英文水平,就是这样逼出来的。

大学工业实习的时候,一个上司是不会华文华语的印尼人,另一个上司是德国人,英语再次被逼上来。

真不敢想像,政府以后“准许”以英语教华文,下一代学生还能学到什么样的华文。

当然,如果目标只是培养会讲华语的下一代,这不难。然而,如果只是会讲,却没有丰富的中华文化和历史作内涵,就等于虚有其表。和真正懂华文的人对谈时,马上就会被人揭穿原来只是个华文空壳子。

论华文教育的成功,马来西亚肯定是大陆和台湾以外最杰出的地方。大陆和台湾环境跟新加坡不一样,所以新加坡教育部不到大陆和台湾考察,情有可原。然而,马来西亚华文教育却是值得新加坡学习的。

马来西亚独中教育强调中文,所以能够培养出一批批优秀中文人。虽然国中不重视华文教育,但每年国中还是出产不少中文水平不输给独中生的毕业生。《星洲日报》的编辑领导层绝大部分都不是独中子弟。

这些经验是值得新加坡参考的。

2009/10/16

钱不够用

智强的《钱不够用》我没有看,但最近越来越强烈感受到这句话的意义。

记得小时候不愁吃、不愁穿的年代,根本不明白金钱的真正“意义”。老师说,钱不是万能,但没钱万万不能。当时就认为,钱有什么大不了的,钱少就少花呗!

如今,工作了十年之后,发现自己的薪水没有随着万物腾涨的价格上扬。

以前以为父母是超人,但原来父母老了也会生病,就算父母有保险,养育之恩还是要报,看医生买药的钱是不能少的了。头痛……

住房的售价不单越来越高,买二手住房还要付越来越高现金,加上装修,过去存的肯定不够。为了房子,已经作出了牺牲。头痛……

买了房子,深造、每年旅行一次的这些梦想,大概就遥不可及了。心疼……

钱不够用的感觉就愈来愈强烈……

2009/10/01

天灾肆虐的年头

近这几年,天灾乱象接连发生,确实会令人联想到法国大预言家诺斯特拉达姆士关于2012年世界末日的预言。

最近在翻译一篇地震科学的新闻稿,就提到以2004年印度洋大地震和大海啸为起点,接连发生了中国四川大地震,以及太平洋两岸的多场地震,可能引发另一场世纪大地震。日本人就特别担心东京可能发生70年一次的关东大地震。最恐怖的是,9月的最后一天,在相隔不到24小时内,太平洋区域发生两场大地震,萨摩亚的大地震还引发大海啸,苏门答腊的大地震发生在大城市巴东,可能上千人死亡。

上个星期,澳洲发生了天气异象,不同地方发生沙尘、冰雹、野火、强风和地震的袭击。澳洲在印度澳洲板块的东部,但不处在板块交界处,应该是不会发生地震的。当然,我不是地质学家,我不知道发生地震的维多利亚是不是正好有多个小板块交界的断层线。

说到生活在16世纪的诺斯特拉达姆士,据说有人从他的作品中研究出他对法国大革命、希特勒、原子弹、飞机等的预言。发明原子弹和飞机的预言大概不难,因为这是人类的梦想。有人说,诺斯特拉达姆士还预言了2012年是世界末日,还把很多天灾人祸的发生,都推说诺斯特拉达姆士早就在书中作出了预言。

没看过他的书,倒是让我比较深刻地联想到前阵子看的Nicholas Cage的电影《Knowing》。这是一部很贪心的电影,触及到世界末日、预言和外星人三大课题。最惊心动魄的还是小女孩在50年前就预言会发生一连串的大事,电影男主角虽然解了码,但最终没能拯救世界。

不管诺斯特拉达姆士是不是真的作出了预言,从科学上的角度来考虑,地球大概不会这么快灭亡。除非遭到流行或彗星袭击,又或者遭到外星人攻打。人类自作孽的气候变化,大概还不能在未来两三年内令地球灭亡。

 

p/s: 就在写这篇post的当儿,又感觉到了震感。根据USGS,苏门答腊巴东东南部220公里处发生了6.8级地震。

2009/09/27

马来西亚记者

参访马来西亚媒体作业的这六天,注意到这里的记者在采访新闻时是非常合作的。不同媒体的记者会互相照应,有访问时会通知大家,有消息时也会分享,访问结束后,大家会对照笔记,确保没有记漏,也讨论一下可能的新闻角度。这里的独家新闻,不是在采访工作中设法摆脱同行来取得的,而是真的由自己发掘和采访出来的。

这种情况在新加坡是很罕见的。同一家公司但不同报章的记者可能还会互相照应,但没有多少个可以像马来西亚记者那样无私地分享。在过去10年的采访生涯里,我只遇过一两个可以这么无私分享的同行,但是不愿意透露,还煞有介事的同行却不少。

这里的记者也特别友善,没架子,没有记者会自以为高人一等。

新加坡不知道是不是太过强调竞争了,记者都在竞争。除了竞争独家新闻,采访也在竞争,特别喜欢把受访者拉到一边,自己“霸占”了受访者。

我可以理解这里的记者的这种合作态度。虽然所属的媒体处于竞争,但记者间通力合作,把一些大家都有的新闻做好,把精力放在值得竞争的真正独家新闻上。这不是更好吗?

2009/09/26

脱节

开马来西亚已经有13年,知道自己和这个国家已经脱节。不过,今天在刘镇东在Pasar Seni Annexe的新书发布会上,才感到自己和这个国家、这个社会的脱节,是相当严重的。

首先,Pasar Seni Annexe这座建筑物对我来说很陌生。我并不知道Pasar Seni有一座附属建筑。新书发布会所在的三楼,原来是城中的跳蚤市场。有好多年轻人在这里摆卖,而这些年轻人清一色是口操英语、很雅痞的一群。我不知道他们会不会说华语,但我没想到我会在吉隆坡看到很像新加坡年轻人的一群马来西亚年轻人。

然后,新书发布会的出席者显然都是受英文教育的年轻一代。我一直以为,所谓的偏向反对党的马来西亚华人,是受华文教育为主的一群,原来情况好像并不如此。这些年轻出席者也很踊跃站起来发表和分享自己的看法,和过去我们那些不太喜欢发表看法的受华文教育者是不太一样的。

马来西亚华社是不是也存在一种分裂?还是独中毕业生(特别是像我这种独中毕业后出了国就不再回马的)真的没有融入到社会主流?谁才是社会主流?

新书发布会上,就有一个出席者提出,在场的华人出席者当中,有多少人有六成的朋友是马来人的。老实说,我一直都在想这个问题。我在马来西亚是没有非华人朋友的。我的非华人朋友都是我到了新加坡之后才有的。

独中的教育环境是不是真的有问题?是不是无法团结国民?

2009/09/24

越夜越精彩的武吉免登

吉免登(Bukit Bintang)是吉隆坡的购物街,就好像新加坡的乌节路,上海的南京路。

我已经很多年没在晚上逛Bukit Bintang了。昨晚去了Marriott Hotel的酒会之后,以Mariott Hotel为起点,到Pavillion逛了一圈。Pavillion真的是“金三角”最高档、最气派的购物中心,宽敞的走廊,就算是人多,也不会人挤人。

同样是以“大”著称的怡丰城,狭窄的走廊就显得小器。走在宽敞的走廊,才能在一定的距离感受商店的气派外观,感觉是不一样的,或者说,距离产生美。

Pavillion门外有一座设计独特的喷水池,是游客留影的焦点。很奇怪,新加坡很多购物中心也有类似的广场,但似乎没有一个广场拥有一个可以成为游客焦点的塑像或喷水池等。

据说,Pavillion是新加坡公司发展的。更奇怪的是,为什么新加坡公司在吉隆坡的发展项目可以这么独特、有性格,在新加坡的发展却似乎欠缺了神来之笔。

“金三角”显然已可以分成比“新”和“旧”两个部分。“新”的部分以Pavillion为起点,止于Lot 10;从金河广场到Bukit Bintang Road的末端,是“旧”部分。

“新部分”有很多人,本地年年轻人、来自国内外的游客,三三两两,特别有生气。不过,如果就此以为“旧部分”一定失色不少,就大错特错了。我搭德士回酒店的途中行经“旧部分”,其活力完全不同于“新部分”。

当然,最大的原因是这一段路已是吉隆坡最新的红灯区。沿路有不少按摩店,按摩女郎和皮条客沿街招客。不过,除了按摩店,这段旧部分还有很多各种商店,小巷也有夜市、食街,吸引了不少饕客。

其实,据说这段“旧部分”在1970年代是盛极一方的红灯区。道路两旁的高楼据说都是青楼。不过,我在Bukit Bintang逛的年代,这一段的Bukit Bintang已将红灯区地位拱手让给Chow Kit Road了。

风水确实会轮流转,现在据说Chow Kit已“干净”多了,Bukit Bintang重执牛耳。这其实是挺有趣的现象。在南京路的时候,我是被流萤“追赶”。乌节路的乌节大厦其实也是红灯区。这些闻名世界的购物街,都无法摆脱这类生意。

不过,Bukit Bintang给我的整体感觉是,这里的吸引力比乌节路还要强一些。

难怪新加坡旅游局要紧张了。

2009/09/11

写在十周年前夕……

早起床时落枕了。

有说落枕是因为睡不好。确实如此。一整晚都在做梦,已分不清究竟我在床上睡觉,还是一直在梦境中飘荡。过去很少多梦睡不好,最近却连躺在床上也难入睡。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在ZB的工作生涯,即将随9月13号的到来而满十年的关系。

记得在面试时,被问及我打算在这里工作多久。印象中记得自己是这么回答的(大意如此):“我不敢说我会留在这里很多年。不过,这是一份我期待的工作,也是我觉得自己会喜欢的工作,所以我想如果环境许可的话,我会在这里工作至少三五年吧!”

必须套一句老土的话,“光阴确实似箭”,一转眼我在这里已是三年的两倍,五年的一倍了。

记得我做了两三年之后,有做了五年的同事离开时,说是五年之痒,我在心中自问会不会有五年之痒。陆陆续续地,我跨过了五年之痒,连七年之痒也在不知不觉中过去了,去年过了九年之痒,今年领十年的长期服务奖了。以前同一排座位的那些同事早就离开到不同职场了,其中一个就笑我“最忠心”。

当年毅然放弃大学所学进入这个行业,就是觉得自己兜兜转转,最终还是喜欢一些人性化的工作,例如新闻工作。老实说,我现在还是喜欢这个工作的。但是前面九年的经历毕竟还是会让人疲惫不堪,所以去年转到了另一条线,从主动的新闻采访,变成被动的翻译别人的新闻。当时转换小跑道,确实有一丁点不满现况、想认命的感觉,但是现在觉得还是不想认命。当然,在新的跑道,有新的任务和挑战,能感觉到还是有机会的。在乎的,或许是究竟能得到多少认同。

从一开始工作,并没有想到自己会在一个地方待十年之久。十年不短,又是一句老话,人生能有几个十年。我的这十年,用得值不值得?我自己也很难衡量。

与五年后、十年后的我共勉。


2009/09/10

谈新加坡吃的……

近一直想写一些有关吃在新加坡的感受,上周末到“聚聚”聚餐,终于有了动力。

话说很久没看见前同事兼好友LJ和PL,就和PB约了她们到Paradiz Centre的聚聚火锅店。一踏进火锅店,感受就有点不一样。店面说大不大,大概有十二张大桌子,可以容纳四十多人。当时午餐时间还没到,食客不多。我拎着一把雨伞,找不到可以安置雨伞的地方,正彷徨之际,一个服务员现身,主动帮我把伞收好。

点菜的时候,经理是挺有耐心的解释。火锅开火但食物还没来之前,不断在各桌间穿梭的服务员会留意到火势会不会太大,会顺手帮我们把火调小。吃到半晌,汤少了,服务员自动添加汤水,不必等我们呼叫。大概因为有些食物得用手吃,所以服务员递来包装湿纸巾时,就先把包装打开了,方便我们在需要时容易拿到湿纸巾来使用。我因为得先离开,所以叫服务员先上我的甜点,服务员准确办到,并没有把其他三位朋友的添点也端来。我站起来要离开时,帮我收伞的服务员马上提醒我拿伞,另一个服务员则已走到门口旁,把伞递给我了。

噢,真的不得不赞赏这家火锅馆的服务素质。在新加坡,这种服务素质确实很少见。比较常见的是,就算服务素质好,但总觉得那不是出自内心的。特别是那种能注意到顾客在细节处需要的服务,很难在日本以外的国家体验得到。

更重要的是,这家火锅店的食物新鲜好吃,加强也相对便宜,每人才$19.90。

说到食物和价钱,就不得不投诉老曾记和南大Canteen B的那档珍珠奶茶。

不久前在大巴窑老曾记买很好吃的咖哩鸡和面包。一个大面包配以和咖哩鸡,够我和妻两人吃一餐。哪里知道,老曾记不知从何时起,面包已经缩水到不像样了,只有以前大面包的一半。

我问服务员为什么面包缩水成这样?

她却回答我说,因为公司换了另一家糕饼店烘焙面包,所以面包缩小了。

这种理由能成立吗?既然老曾记你的面包是由其他业者供应的,那如果你是对顾客有诚意的,总该维持面包的大小吧?你这是给生意其他业者,你可是能够设定条件的。现在面包缩水了,对消费者来说,你的这种做法是变相起价。

更重要的是,老曾记的食物似乎在退步,已经没以前那么好吃了。

至于南大Canteen B那档珍珠奶茶,贵死了!一杯标准大小的奶茶,竟然要价$1.70。大巴窑一家珍珠奶茶小店尚且能一杯只卖$1.00,为何以学生为顾客对象的校园档口要卖$1.70一杯?现在的校园里也引进很多购物中心才有的餐馆,它们的价位都比外头低,最大的原因就是要吸引还没有经济能力的学生消费。那档珍珠奶茶怎么反其道而行,价钱比外头还贵70%?

希望南大学生不要继续被砍了。

这就是新加坡卖吃这一行的问题。大家都在卖同样的东西,同一种食物的味道都一样,没多少家能变化。在不然就是无法坚持原有的品质,渐渐地就褪色了。

2009/08/10

长途巴士公司在搞什么?

两次回吉隆坡,我都是乘搭飞机从樟宜机场到KLIA,然后搭RM8的巴士到KL Sentral,再从KL Sentral搭轻铁回家。

第一次是坐虎航,单程机票好像是S$40,比搭巴士贵一点。第二次搭亚航,来回才S$40,加上来往于LCCT和KL Sentral的两程巴士车票,会比搭巴士还便宜。

我想,我已被廉价航空“征服”,未来只要票价合理,我应该都会搭飞机回吉隆坡。毕竟确实能节省一点时间,人也不会这么累。

有这种想法的人应该不止我一个吧?

我却很奇怪为什么长途巴士公司不长进,面对廉价航空带来的激烈竞争,服务素质却没见提升。今天《新明日报》有一则新闻:一群新加坡游客买了阿里山快车去云顶的豪华巴士车票,结果车坏没通知游客,游客在Golden Mile等了3小时,巴士才来。巴士却只把游客载到吉隆坡某油站,然后游客得转乘van车上云顶。游客原本一心想搭豪华巴士舒舒服服上云顶,现在却落得逃难似的经验。长途巴士车公司还一副“要投诉就去投诉”的态度,还怎么竞争?

新加坡这边的长途巴士公司的经营模式很奇怪。你们说没有自己的巴士车队,巴士都是来自马来西亚那边的公司,所以你们无法控制那边的巴士和司机的素质。这种模式让人很心惊,搭客不知道你们的服务究竟值不值得信赖。如果真的是无法控制巴士和司机的素质,面对廉航竞争还不愿去设法提升,那还是请你们赶快关门大吉吧。免得以后有朝一日有高速火车行驶于新隆之间,你们死得更难看。


2009/08/09

爱国

是一个很高难度的题目。

怎么才是爱国?在国庆日那一刻,“勇敢”地在地铁列车座位上站起来宣读信约是爱国吗?海军要去亚丁湾抓海盗时,“勇敢”地站出来说“我也要去”是爱国吗?当外国朋友批评国家时,“勇敢”地开口辩护时爱国吗?

我想,我是一个典型的东方人——爱,不宣之于口。就连对父母兄妹的爱,也从不曾说过,就更别说对国家的爱了。但是,我觉得我对国家的责之切,却是我对国家爱之深的表达。

为什么要鼓励大家在那一刻一起宣读信约?这种由上至下的“鼓励”,究竟是“鼓励”,还是“压力”?

当上司强调这是自愿性质时,是否意味着不和大家一起宣读信约,爱国心就比较低呢?

无言……

2009/07/26

怀念雅思敏

这几天之前,我还不知道雅思敏是谁,只是在马来西亚媒体上看到她病倒入院的消息。非政治人物、非明星,病倒入院却也能够上报的人,想必是有一定来头。不过,我当时对这个人的兴趣不高,所以没去细读新闻。

后来,在马来西亚广告界工作的Mea告诉我,这可就是马来西亚大名鼎鼎的广告界和电影界红人Yasmin Ahmad。她拍过很多著名广告,都是非常温馨和触动人心的广告。每逢农历新年和开斋节的Petronas广告,很多都是出自她的手笔。

喔,原来我今年初post在这里的一系列广告,有好一些就是出自雅思敏的。Mea说,今年在新加坡播出的鼓吹家庭价值观的电视广告,也是雅思敏的作品。我从Youtube看到了这个广告,原来这个广告是雅思敏的作品。当时在电视上看到时,就觉得“很不新加坡”,不像是一贯可以在新加坡电视上看到的广告。


今早的最新消息说,中风脑溢血的雅思敏已不敌病魔逝世,享年仅51。她还年轻得很啊!有时人生就是这么样。你说她还年轻,可她留下了很多 重要和丰富的文化遗产给马来西亚人,很多人活到百岁,也不见得能像她那样为社会弥足珍贵的遗产。你看活到80几岁的老马,究竟给社会留下功多于过,还是功过不相抵?

不妨以郑丁贤这篇怀雅思敏的文章作为结束:

2009/07/24

求婚大作战

日剧《求婚大作战》……

很久很久没看日剧了,上一次看日剧应该是大学或大学毕业没多久的事情,好象是木村拓哉的《律政英雄》(Hero)。最近找到一些日剧,上两个星期一口气看了两出——《丘比特的恶作剧》和《求婚大作战》。

妻说,《丘比特的恶作剧》不是很好看。我是觉得,如果能够接受故事主线的前提——如果人生只剩下七次的做爱机会,还是好看的。这个前提看似无聊,但我觉得也并非不是一个可以思考的事情。如果一个人真的只剩下七次的做爱机会,一个没谈过恋爱的人会怎样,一个谈过恋爱但还是处男或处女的人会怎样,一个已经谈过恋爱又是做爱高手的人又会怎样利用这最后的七次?

哈哈,我自己是没有深入去想,因为这确实是不可能发生的。

《求婚大作战》是一部好剧,男主角14年来都没把握机会向爱人表达爱意,爱人最终爱上他人,甚至即将嫁给他人。男主角获得机会重返过去,一一补救他错过的机会。

好的日剧就是能够紧扣观众的心。我和男主角没有相似的经历,我自认念书时没经历过什么非常后悔的事。即使真让我回到过去做一个补救,也不是感情的事,而是不会选择念材料工程系。

虽然和男主角没有相似经历,但男主角十次回到过去不久他和女主角的感情,每一次都能做一件让女主角感动的事情,令电视前的观众也非常感动,而且也必须赞叹编剧功力之高,让男主角回到过去后能做出这些有情有义的改变。

不过,正如发功让男主角回到过去的“妖精”所言,即便男主角回到过去做再多的补救,最多也只能默默提高男主角在女主角心中的份量,却无法改变女主角的感情归属。在最后一集,男主角终于领悟到,一切必须把握现在,才能抓住女主角的心,才能赢得爱人归。

剧中最令我感动的其实应该是男女主角的好朋友小鹤。小鹤是个子矮小、不英俊的男生,但暗恋他们的另一个好友绘理。绘理非常漂亮,是校花,相信她在剧中从来没想过自己最终会情归小鹤。男主角几次回到过去,没有改变女主角对他的感情,却无意中改变了小鹤和绘理,让小鹤最终赢得爱人归。最令人感动的是,在特别版里,小鹤和绘理结婚时,小鹤暗地里访问了绘理所有的朋友,录下他们的祝贺语,准备在婚礼上拨给新婚妻子绘理听。小鹤认为,他们俩过去生命中的点点滴滴是“因”,他们俩现在终于走在一起是“果”,所以他感激绘理生命中出现过的所有人。这一段剧情真的是把深情的小鹤写成情圣了。

能在爱情喜剧里置入深刻的因果观、时空观、爱情观,恐怕只有日剧做得到。

我喜欢探讨时空旅行的戏。这部日剧让男主角回到过去拯救他和女主角的感情,成就了“因”,要得成“正果”,却仍然得把握现在这个“因”。

有一部美国电影《Time Machine》也很有意思,讲述科学家因爱人惨死,所以发明了时光机回到过去,拯救爱人免死于非难,怎知爱人却仍然死去。不论他回到过去多少次,爱人都惨死在他怀抱里。

他无法理解。再一次错误的时间旅行里,他到达了好几十万年后的世界。那是地球只剩下一个最聪明的人。这位最聪明的人告诉他,爱人惨死是一个“因”,时光机是一个“果”。由于时光机已经出现了,所以他的爱人必须死,因果才能成立。

多简单的因果论啊!

可是在电影《回到未来》,似乎是没有因果论的。男主角到了过去,一个小动作就可以改变了未来,甚至自己这个“果”都可能消失。仔细想想,如果不是有男主角这个“果”,又怎能回到过去改变“因”呢?所以,男主角究竟可不可以在过去死掉呢?

唉,无解,下班回家睡觉……

2009/07/12

“Excuse me”

早在楼下Guardian买东西,付钱时一个妇女走到我身旁,向着正在找钱的店员“excuse me”。见店员没有应她,还在继续找钱,她又一句“excuse me”,店员终于应她了。她要找某样产品找不到,要店员告诉她在哪里。

仔细想想,这样的例子似乎很常见。在排队买麦当劳时,有人因为忘了要辣椒酱,突然一句“excuse me”就打断你和店员的对话。他们不能等人点好食物吗?

口中能爆出一句“Excuse me”,就大完吗?

平时仔细留意,可以发现不是很多人真正了解应该何时使用“excuse me”。他们以为,只要一句“excuse me”,就可以把服务员的注意力转到自己身上,让服务员停止给面前的顾客服务。这形同插队。

很多人只知道要排队,但不知道为什么要排队。在不需要“身体排队”、却需要“口头排队”的时候,很多人就不知道该等一等了。

想起很多年前在日本的一次交流计划。

那时寄宿在一个经营高尔夫练球场的家庭里。有一次和寄宿家庭一起去18洞高尔夫球场,他们打球,我负责开高尔夫球车。在第X个洞时,他们在场中等着某人打球,我看前面停着一辆高尔夫球车,就把我的车从旁边“割”过去。

结果,我惹来Otousan的责怪。原来,这是很没礼貌的行为。来打球的人有先后,我们是后来者,理应等前面的人先挥了球杆,自己才能打。高尔夫球车也一样,不能越过前面的车子。

寄宿家庭的那位兄长把我们的高尔夫球车停在一旁,让对方的车子从后面开过去。

我不知道这种礼貌是“only apply to”日本高尔夫球场,还是全世界都一样。

只是到了今天,我尽可能提醒自己,要说“excuse me”之前,先确定前面的人办好了他的事,我也犯不着为了追那半分钟、一分钟的时间而坏了礼貌。

2009/07/09

搭机惊魂

天搭Air Asia从新加坡回来吉隆坡。

我坐在19F,靠窗的位子。19E是一位颇有身材的老外,19D则是穿白袍、马来人模样的回教长老。

我坐到座位上时,并没有仔细观察旁边的乘客。飞机滑行到跑道时,旁边那位老兄突然从包包里抽出一张小卡,上面写满了阿拉伯文。老兄他开始念起经、祈祷了。

我顿时吓到。这位回教徒老兄是怎么了?为何在这个时候祈祷?旁边那位长老模样的都没念经,他怎么念经了?他该不是有什么其他“计划”吧?我是否应该叫空姐来?

说时迟,那时快。飞机已开始在跑道上冲刺起飞,这位老兄也念完经,把小卡收起来了。飞机的速度越来越快,可以感觉到机鼻拔起来了。这位老兄突然张声把经文念出来了。我紧绷的心情也随着绷到了极点。

飞机进入航线后,19D的长老和这位老兄攀谈,原来他是伊朗人,那位长老是斯里兰卡人。

我接着也跟这位老兄聊起来。老兄他英语不好,但我总算还是知道他从伊朗来马来西亚吉隆坡两个月,前两天来新加坡玩,昨天正好搭这一班机回去吉隆坡。他英语很差,我没能问到他是不是因为很害怕所以念经。

我虽然搭过很多次飞机,但我每次搭飞机都会怕。起飞的时候会怕,遇到气流一直震我也怕,降落的时候也更怕。这一次我正感到害怕的时候,旁边的老兄竟然念起经来,真的是害人心惊胆跳了。

有趣的是,这位老兄在飞机降落时,还放下了用餐台,埋首填入境卡,对飞机降陆完全没一回事。

2009/07/07

从诺基亚的music services bundled with handsets谈起

基亚说,它将把手机和音乐下载捆绑起来一起卖。买了手机就可以无限量下载歌曲,听上一年半载。

和同事聊起这个行销创意。Nokia的这个做法,或者是Google在中国的谷歌音乐,在某种程度上可能是可行的。

我觉得,唱片公司动不动就拿上载人开刀的做法,最多只是杀鸡儆猴,最后一定无法改变大趋势,因为互联网是一种destructive technology,它会打破现有的经济和市场模式,让所有可以通过互联网传播的事物拥有新的价值。说白一点,这些在网上提供音乐或影片或信息的供应商,最终要找到一个网上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

就好象当年新加坡大举反盗版光碟,零售商也降低VCD和DVD的价格。后来有一段时间,新加坡找不到翻版光碟,就算有,正版和低素质翻版的价钱差不了多少,我相信那时许多人宁愿花钱买正版。现在的情况是,大家从互联网下载。

我觉得,“the industry is exploring how it can capitalise on new technology and get paid for music in a completely new way”,是比较正确的态度。像Google在中国尝试提供音乐免费下载的做法——先制造人流,再从中创造收入渠道,Nokia让人付些钱就可无限量下载,这些免费下或付些钱就可以无限量下载的做法,对消费者确实很有吸引力,毕竟一种类似的不合法模式早已出现。

现在网上有很多文件共享的网站,例如鼻祖Rapidshare、后来的Megashares、Megaupload、Hotfile等。还有很多很先进的下载软件,方便这些文件共享网站的订户,24小时不间断、随时pause、随时continue地下载任何东西。这些网站通常有1个月、3个月、6个月或一年的订购配套。不订购的网民可以从这些网站下载,但付费订户的下载速度快,可以无限量下载。

很多人将音乐、杂志、软件、电脑游戏、电玩游戏、甚至将1080p的高清电影和720p的高清剧集上载到这些网站让人下载。一部1080p的电影大概7.4GB,速度快的话不用一小时就可以看了。最新的港剧、美剧、日剧,几乎是当地播出一两个小时后,这里就可以下载来看了。这也是为什么mioTV和Starhub开始推出和剧集原产地同步播映的节目配套。

当然,这当中还有一些现实限制,例如这些1080p的影片素质不比真正的BluRay,画面素质仍经过压缩;而且要等BluRay光碟面市后,有人上载了才可以下载来看;电脑游戏和软件充斥着病毒。一些电影还是要及时看,一些电脑游戏还是值得支持正版,例如最近的Transformers 2、Terminator Salvation、The Sims 3,所以电影公司和电脑游戏商还是可以赚到消费者的钱。这些互联网翻版的缺点,也正好是正版商的优点。

我想,为什么不把这些非法转为合法?那它们的收入就可以成为正版商的收入了。如果有一家公司能够和所有的电影公司、电脑游戏商、杂志社、软件公司等达成联盟,推出一些价钱配套(当然必须是能够跟这些非法的文件共享网站竞争的价位),让人无限量下载或限定每天某个下载量,应该可以吸引到客户。不必担心消费者下载了比付费还多的content,毕竟消费者不可能拥有无穷尽的hard disk和DVD来储存这些content,更不可能消化得了这么多的content。

这会牵涉到版权问题、创作人的版权费等问题,整个value chain的价值会重新分配。如果正版商愿意放开心胸接受这个destructive technology,最终会来到一个新的平衡点。

问题是它们能不能接受收入会比以前少这个必然结果?

2009/07/05

慈善家

知道是不是我看太多好莱坞电影,还是我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还是我太悲观了……

我就不相信,这个世界还真的有那么大方、慷慨的善长人翁,能够一次把90%的盈利捐给儿童慈善基金……

你看电影《The International》,跨国银行是大坏蛋;你看Bernard Madoff,把人家的棺材本都骗走了,把富人一夜间变成穷人。别说捐款了,这些“狮子”把人吃了还能吐出一些骨头就很不错了。

人性本善还是性本恶?这已经是一个争论了上千年的话题。我以前相信人性本善,因为我觉得初生婴儿本像白纸般纯洁。可是后来我又觉得,初生的婴儿的纯洁是相对的。人类为了生存、满足一己的欲望,可以做出很多对其他个体不利的事情。这从其他个体的角度来看,人类性恶。同样地,初生婴儿为了生存,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不利环境、不利其他个体的,特别是当这个地球有越来越多婴儿的时候,地球上的资源终有一日是不足以供应所有初生婴儿的。

我一直认为,人每做一件事,都会有其目的。说得白一点,我相信每个人做一些事,都是为自己、为自己爱的人达到某个目的。真的有人会纯粹为了帮助地球另一边不相识的阿某而捐款吗?

我自己有过想捐款救助不幸者的念头吗?应该有过。可是我也见到许多私吞善款的大鳄,令我踌躇了。我也为自己找借口,我需要钱满足自己的欲望,所以我不能捐了。

我也常想,为什么这么多人捐款,可是地球上总还有很多无助的人?

昨晚看了部电影——《Johnny Mad Dog》。这是一部描述非洲利比里亚娃娃兵推翻政府的影片。片子一开始,这群被一名中年将军率领的十多岁娃娃兵,让我以为他们只是一群乌合之众,比较像是因为没得吃而挺起枪械、打家劫户过日子的强盗,就好象现在索马里的海盗。

他们拿起AK-47,像是掌握了所有人的生死,他们可以肆意妄为,甚至强奸比他们高大年长的新闻主播,也可以肆意枪杀比他们小的儿童,更可以逼着小孩一枪打爆自己父亲的头。有了枪,他们就好象主宰了这个世界,一句“这是我们的国家”,就可以连联合国维和部队也不放在眼里。

(原来,有了枪可以有这么大说话权。难怪朝鲜要建立核武器了。)

后来,这群娃娃兵同“一个政府军”发生巷战,我不能不对他们的精密军事组织感到惊讶:15岁的Mad Dog一个指令,娃娃兵们一个动作,成功击毙在某建筑物上的狙击手。

联合国维和部队坚守难民医院,不让娃娃兵进入医院内滥杀不同种族的平民。可是,到后来,维和部队还是撤退了,留下手无寸铁的杜高人面对这群娃娃兵的枪弹。可见,联合国只是强国的政治工具。我想,前面所说的Chris Hohn,或多或少就捐过钱救助这类难民吧?问题就出在,慈善永远会被政治所利用。这种不断吧血汗钱往无底洞填的做法,有意义吗?

影片结束后,google了一下,原来这群娃娃兵是由真正的娃娃兵来饰演的。他们都有拿真枪实弹上战场的经历。有人设立了基金会专门帮助这群前娃娃兵。

我不知道有朝一日当我赚来的钱足以满足我所有的欲望后,我能不能像上面那个Chris Hohn那样,把大部分多余的收入都捐出去。如果有这么一天,我希望我先把钱捐给Johnny Mad Dog这个组织。

2009/06/26

感冒

咙痒痒的……

喉咙痒,大概是喉咙痛的前兆,接着可能会伤风感冒。平时出现这些症状,不会特别紧张,最多只是为接下来几天的痛苦感到无奈。会马上展开的补救措施就是煲凉茶、泡洋参须来喝,希望能把感冒压下来,或者让喉咙痛快点好。

今天下午,喉咙痒痒的。不敢大意了,毕竟现在H1N1流感肆虐,新加坡正处于社区传染爆发初期。不过,没有什么良方,只能依赖家里的洋参须和苹果。

希望不是“中标”,因为我星期四上午去了电影院看Transformers……不过,办公室这两天很多人打“超级喷嚏”……

2009/06/24

黑洞和世界末日

几天在一本杂志读到一篇有关黑洞的文章。

黑洞其实并不是一个洞,它是一个星球,它的质量很大很大,体积却很小很小。比方说,它的质量可能是太阳的几百万倍,但是体积可能只有太阳那么大,甚至比太阳还要小。在这种情况下,这个星球的地心引力变得非常非常大,它周围的所有物质都会掉到它的表面。换句话说,所有物质都逃不出它的引力范围,包括光线、周围的星球和星云。从我们的地球如果朝这个星球望去,我们就只能看到它周围被一些发光的星云围绕,中间确实黑漆漆一团,仿佛是个黑色的洞穴,这大概也就是它被称为“黑洞”的原因。

黑洞的引力大到光线也无法逃离,当光线也无法逃离的时候,时间和空间也被黑洞扭曲了。

这是一个难以想象的说法。时间和空间被扭曲是怎样的?有些杂志会把这种情况画成旋涡状,但那到底又是什么?如果有朝一日人类真的可以坐太空船到黑洞附近,不小心掉入这个旋涡,那会怎样?又或者,如果太阳系附近出现了一个黑洞,地球不小心掉进了黑洞里,我们会怎样?

我想,这应该会是很奇特的经验。

昨晚看了Nicolas Cage的电影“末日预言”(Knowing)。这不是像“Armageddon”的世界末日灾难电影,而是讲述世界末日的预言解读。讲世界末日的电影,一般到了最后,人类都会战胜大自然,成功扭转局面,或至少像“明日之后”那样,人类还是可以继续生存下去。我没料到,“末日预言”却把全人类的灭绝了,只剩下一些由外星人带走的小孩作为“人类种子”,在末日后重新到地球上播种。

可能因为事先不知道剧情,总觉得人类最终几乎全灭绝的故事很震撼。不管科学与技术有多先进,相对于我们不知道的事情,科学与技术还是非常落后的。我们甚至不知道自己身体内的所有奥秘,更遑论我们居住的地球、太阳系。

会不会有一天,人类突然发现一颗黑洞就在太阳系外不远处?

2009/06/08

被遗忘了1200年的……(2)

度教神庙普兰巴南(Prambanan)就在日惹市郊,就像是日惹人的邻居,不必长途跋涉和攀山越岭就能抵达。

这座神庙建于公元八世纪左右,但是建成后很快就被遗弃并开始遭到破败。

IMG_3134

普兰巴南由三层广场组成。最下层的广场边长390公尺;第二层广场边长222公尺,有224座14公尺高的小塔,可是这些小塔基本上已全毁,专家只修复了两座小塔供游人认识它们原来的模样;最上面一层的主广场边长110公尺,有6座高塔,其中以供奉毁灭之神湿婆的高塔最大。

IMG_3148普兰巴南在1733年被人重新发现时,几乎已成了一片乱石堆。专家在1918年开始修复普兰巴南,但是他们完全不知道普兰巴南神庙长什么模样,无从着手修复神庙。整个修复工作进行了30多年,终于在1953年前后完成。

在普兰巴南,我看到了了专家对修复先人遗迹的认真与执着。很多人第一次看到普兰巴南时,都会好奇为什么不把完全倒塌的224座小塔重新修建起来,反正第二层广场到处都是小塔倒塌后的石块。其实,古迹修复有一定的原则必须依循,最重要的一点是,修复工程必须有至少75%的原始材料可以使用,修复出来的古建筑才拥有其历史意义。

否则,如果你用混凝土或其他石材重新将群塔修建起来,那也只不过是一组按古建筑仿造出来的现代建筑,哪还有什么历史可言?而普兰巴南第二层广场虽然剩下不少石块,但多数小塔其实只剩下地基和危墙,原始石材也达不到75%的规定,所以没有被列入修复计划。

西方国家早期修复古希腊建筑时,曾出现过类似的挣扎。在爱琴海克里特岛米诺斯文明的Knossos宫遗址,英国人埃文斯利用混凝土和新木料重建有5000年历史的Knossos宫,结果招致许多批评声浪。人们一来认为当时的史料不足以重建原来Knossos宫,二来重建的建筑物也只是仿古建筑物,并不是真的历史遗产。结果,重建工程在短时间内停顿了,如今这些鲜红的柱子、稳固的墙垣都成了历史的一部分。不过,有时换个角度想,也正是埃文斯的行动,让普通人对这个原本只有残垣败瓦的遗址,能有了一些概念。

IMG_3183在2006年的日惹大地震中,婆罗浮屠很幸运地几乎没有什么损伤,普兰巴南则很不幸地几乎被震倒了50%。我们这次到普兰巴南,也只能进入主广场的其中两座高塔参观。

工人在夕阳斜照中挥洒着汗水,小心翼翼地把一块块石材重新吊到神庙屋顶。

回过头来看看历史,人类的文明几乎都逃不出火山和地震的摧残。在希腊爱琴海,古代克里特岛上的米诺斯文明何尝不是被火山爆发导致的巨大海啸所冲倒;丰衣足食的古罗马庞贝城何尝不是在一瞬间被掩埋在6公尺深的火山灰底下……

那为什么我们还要膜拜“毁灭之神”湿婆呢?

导游阿林托答得妙:“从印度来的朋友告诉我们,要把湿婆看作建设之神。没有毁灭又何来建设?”

IMG_3191

被遗忘了1200年的……(1)

说印尼婆罗浮屠、中国长城、埃及金字塔及柬埔寨吴哥窟并列东方文明四大奇观,但我在出发前确实没抱太大期望,可能因为见识过中国紫禁城、希腊雅典卫城这类伟大古迹,很难对其他古迹抱有太大的期望。

不过,在踏上矗立着婆罗浮屠的平地上时,壮观伟大的婆罗浮屠毫无遮掩地呈现在眼前,我确实为之震慑。

IMG_3029拿起相机换上超广角镜头,却无法把整座婆罗浮屠收进镜头里。

没关系,无伤游兴。

IMG_3030 “婆罗浮屠”是梵语,意思是“山丘上的佛寺”。它始建于公元九世纪初夏连特拉王国的全盛时期。夏连特拉王国统治爪哇岛,信奉大乘佛教的密宗。当时的国王不知为何要修建拥有一千个佛像的婆罗浮屠。其实,历史上任何一个处于全盛时期的国王,都会花大钱为神明、为自己建造伟大的建筑物或人像,颂赞自己对神明的崇高敬意,或者单纯地希望自己不被后人所遗忘。这一点放诸四海而皆准,夏连特拉国王的用意也就不难明白。

婆罗浮屠是一座用了200万块打磨好的火山岩重叠建造而成的灰黑色佛塔。佛塔的建造过程没有使用任何粘合剂,仅依靠200万块火山岩的重量稳稳地矗立在小山丘上。

从人造卫星图像可以看得出,婆罗浮屠就是按佛教曼荼罗的格局建造的。佛塔底座边长约118公尺,高42公尺,有九层,下面六层是方形,最高的三层是圆形。下六层的墙上石板都刻有浮雕,每一个浮雕都诉说一个佛教故事。要看完所有浮雕和认识所有的故事,只有一两天恐怕是不够的。顶层的中心是一座圆形佛塔,被72座钟形舍利塔团团包围着,每座舍利塔里端坐着佛陀石像。据说,把手伸进舍利塔摸到佛像就能带来好运。IMG_3054

嘿,先别急着摸!据说男人要摸佛像手指,女人要摸佛像脚趾。

雕刻婆罗浮屠的浮雕必须由上而下,从顶层开始逐步往下雕,这才能将岩石重量逐步从上往下递减。如果反过来进行的话,佛塔可能在雕完下层的浮雕时,下层岩石就因为无法支撑整座佛塔的重量而崩塌了。

和世界许多古老的遗迹一样,婆罗浮屠被人重新从火山灰和森林中找回出来时,已经败破不堪——坐落的山丘泥土流失、基石下沉坍塌、佛像断首、顶层圆塔缺了顶……重现世人眼前160多年后,印尼政府才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协助下,27个国家联手费时15年把婆罗浮屠修复过来,并把它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单。修IMG_3056复工程据说非常浩大,修复人员翻动了100万件石块,每一件石块都有编号,最 后重新堆砌成古人和现在世人所见到的同一个婆罗浮屠。

从东边登塔,从西边拾级而下,我走到离佛塔较远的角落,才终于把整座婆罗浮屠摄入相机内。

游览婆罗浮屠至少有两种方法。首先,你可以在凌晨四点起床,在日出前赶到婆罗浮屠,在婆罗浮屠顶层观赏日出。接下来的一整天,你便能慢慢地、仔细地欣赏婆罗浮屠的浮雕和建筑艺术。另一种方法同样需要凌晨起床,在日出前赶到婆罗浮屠附近一座小山丘,从远处欣赏婆罗浮屠在晨曦中苏醒过来。

可惜这一趟行程匆忙,没能按这两个方法游览婆罗浮屠,但也给了我再去一次日惹的理由。

IMG_3051

2009/06/03

默拉皮火山

每读到火山爆发、灾区居民撤离的新闻,许多人都不禁会问:“为何这些居民不早早搬到安全的地方生活?为何要长年累月为火山何时爆发而担惊受怕?”

我也带着这个问题到日惹的默拉皮火山(Merapi Volcano)。

默拉皮火山是世界上最活跃的火山之一,史上曾发生好几次大爆发。地质学研究发现,它在1006年的大爆发,导致当时火山周围以婆罗浮屠(Borobudur)为主的佛教文明和以普兰巴南(Prambanan)为主的印度教文明往东迁移,在巴厘岛扎根发展,进而让回教得以进入爪哇岛。从某种程度来说,这座火山改变了历史,而伟大的婆罗浮屠和普兰巴南却因此被历史遗忘了1200多年。

IMG_2997_blog高耸的默拉皮火山在日惹市内任何一个地方都看得见,是个方向标。车子在蜿蜒的山路缓缓爬行,仍冒着烟的火山口在树林中若隐若现。

我把我的问题抛给在日惹出生长大的导游阿林托。爱开玩笑的阿林托正色说:“印尼到处都有火山、地震等天灾,对许多人来说,搬到哪里几乎都一样,随时都可能发生天灾,那倒不如继续住在这里。而且,火山周围的土地肥沃,很适合务农的爪哇人,高海拔地区气温偏低,很适合居住。”

是的,我们这些习惯了冷气的城市人确实很难理解爪哇农民的想法。对农民来说,肥沃的土地就是上天的恩赐。

也是地质学家的阿林托说,默拉皮火山周围的土地在1006年大爆发后,覆盖了一层厚达6公尺的肥沃火山土,这一带的稻米产量是其他地区的三倍。

当然,这一层火山土也掩盖不知道多少的古建筑。

IMG_2989_blog车子停在3年前熔岩流过的一处山沟。严格来说,这不是原本要疏通熔岩的山沟,3年前这里还是一片可以露营远眺火山的青草地。

阿林托说,原本的疏通岩浆的山沟在前方不远处,但当时岩浆确实太多太快了,从火山口直奔山沟,再一个翻滚IMG_3006_blog冲上了露营地。当时有两个人没有听从警告及时撤离,只躲在露营地的地底避难所里,结果从避难所上方流过的热岩浆,把避难所里的两个人活活烤死了。原来,火山避难所只是用来躲避火山灰,是无法躲避岩浆的。

这里不是正式的旅游景点,因为默拉皮火山仍有爆发的可能性。如果熔岩当时直喷而出,阿林托说,以岩浆每小时70公里的流速来说,我们只有15分钟的时间可逃。不过,我们还是看到一些导游带着一两人的小批游客到那里游览。

周围的村民也很有生意头脑,就在岩浆流过的地方搭起档口卖当地栽种的咖啡豆、火山明信片等纪念品。不过短短三年,肥沃的火山土已长出浓密的竹林,竹子竹叶成了村民们的经济来源。

IMG_3012_blog

2009/06/02

给小费

有给小费的习惯吗?

老实说,在新加坡,我是没有给小费的习惯,因为来到新加坡之后,似乎不曾听说新加坡服务业有收小费的习惯,况且这里的餐馆还征收消费税以外的服务费。

第一次给小费,是到印尼采访住进五星级酒店的时候。在印尼的同事说,印尼人有收小费的习惯,所以可以在枕头上放一些小费,留给收拾房间的工人。

后来自己到巴厘岛旅行,却见识到当地人服务不好,也开口要小费的文化。我们从机场到旅舍坐的德士,司机没有提供什么服务或帮助,却在我们下车时开口要小费。在Ubud的稻田闲逛时,遇到一个自称画家的男子,硬要带我们逛稻田,到了最后,原来是要我们给些香烟或小费作为报酬。

我对这种要小费的态度很不以为然。读到一些文章,巴厘岛人要小费的习惯,是给美国人惯坏的。巴厘岛人现在以为,游客都应该给小费,不管自己有没有提供好的服务。

是的,给小费虽然已是一种国际文化,但不同国家的人可以有不同的诠释和做法,不尽然要完全按照西方人那种做法,是也给,不是也给。我们毕竟不是富有的游客,我们应该按照所提供的服务给小费。

有人或许会说,既然能够出国旅行,就一定有钱。这可不一定了,现在出国旅行,已不是有钱人的活动。这个世界,背包旅客多得是。背包旅客一般是能省则省的,哪会给小费。

我们要适应给小费的国际文化,但靠旅游业生存的人,也不能期望每一个游客都给小费。提供最好的服务,是服务业者的最基本素质。

上个星期在日惹和一些新加坡旅游业者吃晚餐时,我就提出这样的看法。其中一个老行尊却深深不以为然,认为我们这些年轻人“被新加坡政府惯坏了”,因为“新加坡政府过去不强调小费文化,所以培养了新加坡人不给小费的坏习惯”。

遇到老行尊,我也不想多说。

时代已经改变,出游的人不一定是富人,给小费的国际文化,会随着旅游习惯的改变而作出相应调整。

2009/05/21

如果《铁达尼号》里的杰克没死……

果《铁达尼号》里的杰克没死,那他和罗斯很可能会结婚。

如果杰克和罗斯结婚,婚后的生活可能会像《革命之路》里的弗兰克和阿普丽尔那样。

弗兰克和阿普丽尔原本就生活在不同的世界里,但是命运把他们俩牵在一起。弗兰克原本像是个耍嘴皮的年轻人,阿普丽尔像是等着红的舞台剧演员。然而,两人婚后被现实生活锁住了,他们搬到革命路,弗兰克成了上班族,每天做不喜欢的工作,阿普丽尔也没有成为著名演员,但应该还算是个称职的家庭主妇。

两人不再交心,各有外遇。

邻居的一席话,让阿普丽尔重燃希望,想要和弗兰克抛下一切,带着儿女到巴黎重新生活,展开生活的“革命之路”。

然而,生活还是现实的,考验也不断随之而来——阿普丽尔突然怀孕,弗兰克突然深受公司重视。命运似乎在对他们开玩笑,原本喜爱风花雪月的弗兰克似乎找到了他真正喜欢、在行的工作,阿普丽尔却不愿对命运低头,决定自行堕胎,置之死地而后生,结果却真的赔上了自己的命,还有一家人的未来。

片中有精神病的John反而是对一切事物最一清二楚的人。这个数学博士抓住了弗兰克和阿普丽尔的想法,让他们知道自己面对什么样的考验和未来。正因为他点出了弗兰克的心底话,所以弗兰克差点儿和他大打出手。

重用弗兰克的老板就说:“人生没有多少次良机,有人给了你,就要懂得抓住。”

我在想,自己是不是也像弗兰克那样,总是自以为了不起,别人给机会却不愿把握,白白浪费了?在报馆里做了那么多年,却总是基于喜爱新闻工作,而不太愿意尝试其他事务或任务。同侪有的已逐渐攀升,我却把自己调到了边疆。

弗兰克承诺要给阿普丽尔更多的幸福,因为他将拥有一份更高收、更受重用的工作。我呢?我有没有给妻子更多的幸福?我连房子都还买不到……

2009/05/20

好一个见好就收的“越狱”

晚一口气看完美剧《越狱》(Prison Break)第四季的最后六集。

《越狱》的制作公司和剧组已经确定不会有第五季了,很好,真是见好就收,让它成为一个经典,而不会因为收视率好就一直拍下去,让观众看到倒胃。

好莱坞有这样的坏习惯。一些收视好的影片电视剧,制作公司不舍得放手,一直坚持拍下去,观众一年追一个季度,最后看到完全失去胃口。最“经典”的例子恐怕就是《迷失》(Lost)。记得我之前看了两季半或三季,结果真的受不了,决定自己腰斩它。第一季的《迷失》确实很不错,成功营造出在不知名荒岛坠机后的迷失感。然而,到了后来,前面季度出现的荒谬情节没有解释,只是一味地拍出新的荒谬情节,越看越不是味道。

和《越狱》相比,《迷失》只是一味地制造新的悬疑,每个季度出现的悬疑没有完结或交代,进入下一个季度又出现新的悬疑。

事实上,到了第四季的《越狱》,Syclla不断在几个人手里转换,而且功能从原本的名单变成后来的“硬盘”,也是有点让人越看越腻。看到第21集,Scofield和Burrows又被陷害行刺,还以为又要被关进监狱,第五季又来“越狱”,还真吓了一跳。还好第22集一切峰回路转,完美结局。

美剧其实基本上可以分成两类,像《迷失》和《越狱》是剧情类剧集,有一个整体的故事框架(story arc),另一类像《CSI犯罪现场》,每一集都有独立的故事。第一类剧集其实很不适合太长,四五个季度就很足够了,超过四个季度,观众就看到腻了。

《太空堡垒卡拉狄加》(Battlestar Galactica)是另一个不能太多季度的剧集,幸好制作人在拍完第四个季度,就让这3万多个失去星球家园的宇宙流浪儿,找到地球作为他们的归宿。如果 制作人当时决定还要拍第五季,我真的很不想看这群宇宙流浪儿,在人与机械人、万物与神和寻找地球的路途上继续纠缠不清。

《超能英雄》(Heroes)第三季已经播毕,现在制作公司已经确定会开拍第四季,希望第四季可以维持一个好的故事框架,否则就请不要再有第五季了。

第二类剧集就不一样了,只要制作人或编剧能够为每一集都想出很特别的故事,它基本上都能维持五个季度以上,像《CSI犯罪现场》,都已经迈入第九个季度了。

2009/05/13

本报“内政部”

“马”逃了,可以揭发很多政府内部不为人知的事,但原来“马”抓到了,也可以揭发很多政府内部、乃至于本报内部不为人知的事。

话说最近差点漏新闻,结果十万火急的情况下,出来的新闻捅了很多蜂窝。事实上,这些不能算是严重的过失,因为这则新闻是了政府不想让媒体报道的事情。

已开始捅了蜂窝,后续自然出现很多本地媒体人喜欢用“地雷”来形容的陷阱。

今天我就经历了一个。

看到我刚才写好的新闻,不看还好,一看原来是我的国际新闻经过了“内部政治审查”。

原来“政治组”的作用,就是照顾最高领导人的感受,确保出街的新闻不会令领导人不高兴。

政治组,仿佛就是政府埋植在报馆里的第一道防线,只要政府不高兴这样的新闻见报,就得负起灭火的责任。

没想到,来到了与本地新闻打交道最少的国际新闻组,还是会被政治组赏一个巴掌。

2009/05/06

《赤壁》?嗤之以鼻!

几天终于看了《赤壁》(下)。

唉,只能以失望、气煞、被骗来总结观后感,也感谢金像奖评审没有选他为最佳导演,没有选这部电影为最佳影片。

片子给我的感觉就像是一部专门以大卡士和壮观画面堆砌起来的电影,导演编剧却依靠自己对历史故事的解读,把这些大卡士和壮观画面衔接起来。我不熟悉导演编剧,但从电影成品看来,导演编剧将历史故事从另一个角度呈现出来,肯定不会好过原著作者罗贯中。当然,《三国演义》贵为中国四大奇书,我也不会期望现代有人能比罗贯中杰出。

导演编剧可能觉得自己比罗贯中好,又或者觉得我有诠释历史故事的自由创作空间,但问题是,除非你很肯定你比罗贯中杰出、自己的创作会比原著好,那你就放手去做,给现代观众来一场视觉和想像的飨宴。否则,你只是在欺骗观众,把观众当傻子。

昨天和友人谈起,她说林大美人应该做好自己的本份,做一个美丽的主持人、模特儿、celebrity就好,何必去演戏呢?

是的,选择林大美人在《赤壁》里演出,真是电影的最大败笔。然而,导演还不愿让林大美人只是当个花瓶,却还要让她进出敌军军营,让吴蜀大将联手拯救她,这岂不是在开罗贯中、《三国演义》的笑话吗?也显得导演眼高手低,要拍史诗巨片,最终出来的却只能是一群狗熊为了一个女人动刀枪。

还有那莫名其妙的孙尚香、“蹴鞠王”孙叔才……孙尚香这么个样当间谍,有十个孙尚香也不够死!还有,那三支箭怎么就偏偏射中“蹴鞠王”孙叔才,没有射到孙尚香?

还有那不知所谓的对白——古代人嘴里操着现代用语、讲现代人的笑话,只能吸引人一时发噱,再来就会让人觉得不伦不类,制作很不认真。

要是让那些拍欧美史诗电影的成功导演得知这部电影和导演如此儿戏,真是笑掉人家的大牙了!

虽然咱们同宗,但吴大导演啊,你好像真的是江郎才尽、黔驴技穷了。电影处处透着《英雄故事》、《喋血双雄》、《Face Off》的影子,难道你已经不知道该如何表现电影了吗?难道你只知道一种电影桥段?

如果你还留在香港电影界,恐怕会成为香港电影业的催命符。请加油,否则请闭关修炼,或者识趣地退休吧!

当然,片子里头还是有一个令人意外之处——胡军。他真是好戏之人,难得演“基佬”像“基佬”,演大将赵子龙,比刘德华的赵子龙还要好,比梁朝伟更像个大将。周瑜舞剑,我还以为是东方不败复生……

2009/05/03

写在猪流感变成甲型流感时……

喜欢吃猪肉。虽然猪肉是红肉,不尽然健康,但猪肉是牛肉羊肉以外比较便宜的红肉,而且肉质松嫩,所以我喜欢吃。

不幸的是,猪总是染病。1990年代中期,马来西亚的猪场出现口蹄疫,新加坡从那时起便不再进口马来西亚的猪肉。我们现在吃的猪肉,要嘛是坐了飞机从澳洲运过来的空运猪,再不然就是搭船从印尼过来的水路猪。

现在,可怜的猪又无端端吃了死猫,被人类说是它带来了新种H1N1病毒。美国人养的猪被全世界拒绝了,才肯给猪平凡,说这是“甲型H1N1流感”。

正当墨西哥疫情似乎平静下来,科学家发现甲型流感并不如SARS般致命时,一个像是故意要把病毒传播到亚洲的墨西哥年轻人,搭了飞机横跨半个地球,把病毒带到了地球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最密集的城市。你能说这个家伙不是笨蛋吗?抑或他是故意的,存心把病毒带到尚未受感染的亚洲?怎么有这么不负责任的人呢?该抓去关起来。

2009/04/14

瞎子开车

里在八打灵再也一带开车,让我心惊胆跳。

父亲曾说,他视力现在没以前那么好,所以晚上开车很辛苦。这次我自己亲身体验后发现,即使视力好,夜间开车还是那么具有挑战性。如果又遇上下雨,真的好像瞎子开车。

那天刚好下雨,晚上8点多,马路两旁的街灯昏暗,光线从半空中仿佛射入了黑洞,地面以上车子行走的空间漆黑一片。在一段直路,我真的是拼了命睁开眼睛,也看不清前方的道路。难怪路上行人经常被打抢、被掠夺。

车子行驶在路上时,路面宛如覆盖了一层镜子,对面方向车子的车头灯通过雨水的反射,完全看不到路中央的分界线。不知道当局用了什么无法有效排水的材料来铺道路。

另一个问题倒是自己的问题——车子的侧镜无法很好地排开雨水,所以我完全无法从侧镜看到两边后方的车子,这就好像瞎了眼似的。

每年交那么多的路税和驾照费,究竟都用去哪里了?

2009/04/08

父亲的手

一次牵父亲的手,已经不记得是什么时候的事了。

小时候,外出时,父亲或母亲总是会牵着我们三兄妹的手。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就不喜欢被父母亲牵手。被牵手好像自己仍然是小孩子,我觉得自己长大了,于是开始挣脱父母的手掌。

一晃眼,二十多年过去了……

上个星期,我人在新加坡,刚用过午餐,准备到办公室上班,接到母亲的电话,电话的另一端是母亲浓浓的鼻音:“你爸爸在医院,他心脏不舒服,全身发抖冒冷汗。”

我的心急了。知道父亲有高血压和糖尿病,从不曾听父亲说有心脏病。不过,心血管问题一般随着高血压和糖尿病一起出现。

我在400公里外的岛国上,只能一边工作一边等母亲和弟妹的进一步消息,还有就是立刻买了翌日一早回吉隆坡的机票。

夜里我告诉妻子,父亲是一个好人,是一个好父亲,不应该遭受这种痛苦折磨。父亲最看重我们的教育,从小到大,只要能够念书,供书教学一定不缺。记得小时候有一次,我很顽皮,把用不完的作业簿撕下来折纸飞机,结果吃了一顿藤鞭餐。随着年龄增长,我知道自己折纸飞机作一时之乐,却浪费了父亲辛勤工作赚来供我们读书的钱。高二那一年,学校有个到日本作交换生的游学机会,师长都很鼓励我报名参加,但我知道家里没有这些余裕让我到日本去。有一个热心的老师知道后,愿意先把钱借给我。父亲最终还是掏腰包让我去了。我不知道父亲内心经过了什么样的挣扎,钱包是不是为此大出血。年轻时的我并没有想得如此深入,只知道父亲此举很伟大,因为当时父亲虽已46岁,但为了我们三兄妹,仍没坐过飞机出国旅行。

在新加坡念大学,虽说有贷学金,但一年过万令吉的学费和生活费,我相信仍足以把家里压得喘不过气来。现在自己工作了,知道一年存一万新元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更何况父亲当时还得照顾一家大小。

三年寒窗,花了家里好几万令吉,我明白父母一定希望我能够当一个工程师,无奈自己书念得不怎么样,材料工程系毕业了,却实在无法待在这个行业,转而投入了新闻工作。我可以感觉到父母有些许失望,但他们依然给我支持,只要我做自己喜欢的工作就可以了。

在住家附近的医药中心看到了父亲,正巧表姐来访,父亲在病床上坐着和她聊着,我站在一旁陪着,视线不由自主落在父亲身上。父亲开始谢顶,过去浓密的白发已经变得稀疏。父亲虽然年轻就开始出现白发,但头发一直很浓密,这是我多年来向朋友们夸口我们家族男性不会秃头的根据。尽管我知道父亲属于干性皮肤,到了冬天国家皮肤特别容易龟裂流血,但这一次父亲手背和手臂的皮肤看起来特别干燥、特别粗糙。我仔细看父亲的容貌,他真的老了,已经不是过去40多岁、仍有无限气力工作、打骂不听话孩子的那位父亲了。

我从没站在这个角度看父亲,也从没多花时间关心父亲。我从高二开始在外头租房子,大学离家到现在,十多年没住在家里了,但我该为自己找借口吗?身为在外工作的长子,我只知道往家里寄钱。父亲为这个家做了那么多牺牲,但听到电话那一端母亲浓浓的鼻音时,我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安慰母亲,只能让母亲和弟弟赶快找医生治好父亲。

父亲出院这一天,我才赫然发现父亲真的老了,已经到了需要我们搀扶的时候了,但牵起父亲的手时,和以前他牵我手的感觉已经截然不同了。



p/s:出院后安排父亲到马大医院作检查,证实是心血管药物引发了胃病,间接导致心脏不舒服,而且也发现一条心血管有些许阻塞。不幸中的大幸是,这一切发现得早,只要更换药物和更严厉控制饮食,情况应不致恶化。

2009/03/23

你也辛苦了vs.这是我的份内事

天报纸的国际版位很大,所以昨天我们三个做翻译的,都译写了很多条稿件。负责看稿和发稿给编辑的副主任下班前发了个电邮谢谢我们三个,说“今天辛苦你们了”。

我当下的反应是回复电邮说:“别客气,我们都是打一份工,这是份内事。”

另外两位女同事也回应了,在相差不到一分钟陆续收到她们的回复,竟是异口同声说:“你要看我们的稿,你也辛苦了。”

Hmmmm,值得玩味的回应。简单的电邮,显示了一般男女之间的差异。我这个男人显露的是先想到自己:这是份内事;两个女人想到的则是对方:你也辛苦了。

和妻聊起,她说,这可能显示女人比较细心,会注意到别人的感受,男人就显得粗心。又或者说是男人比较理性,女人比较感性。

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

2009/03/16

困电梯

加坡有很多高楼大厦,搭电梯是每天都会做的事。以前在马国生活时,从不曾这么频密地搭电梯,所以有时搭电梯,内心总会有被困电梯的一丁点恐惧。直到来新加坡生活一段时间,每天与电梯为伍之后,这种恐惧感才消失。

住家那栋楼的电梯也有一些问题。人在一楼等候时,它下到一楼却不开门,径自上到三楼再下来,然后门才能打开。还好人在里头的时候,从不曾被困。

新加坡很少传出被困电梯或电梯坠下的新闻,应该是因为电梯保养都做得不错。几年前发生过酒店客户被困电梯、电梯直冲上楼的事件。事情发生在一家市中心的酒店,一个洋人客户受困,电梯从2楼冲上22楼,洋人受了伤,酒店赔偿了事。后来也是一次电梯冲上37楼的事情,发生在牛车水某旧公寓。

新加坡的电梯几乎都写着求救热线号码,所以我经常想,只要随身带着手机,大概就不怕被困太久。不过,今天却读到《金融时报》一篇文章,作者竟然在工作场所的电梯里受困41一个小时,而且人生也因此出现了大转折。

一部电梯卡住了我的人生

讲述者:尼克•怀特(Nick White)

采访者:英国《金融时报》萨拉•杜吉德(Sarah Duguid) 2009-03-13

我 的办公室位于纽约洛克菲勒中心(Rockefeller Center)的麦格劳-希尔大厦(McGraw-Hill building)。一个周五的晚上,我正在加班,中途离开大厦去抽了颗烟,然后回头走进大楼,走过正在擦拭大理石地面的家伙(15年来从未换过人),走 进电梯,按下43层的按钮。

电梯上升途中,我感觉到一阵晃动;灯光暗了片刻。过了一会儿,我意识到电梯停住了,于是按响了紧急警铃。我气坏了,因为我的截稿时间快到了。当时我 是《商业周刊》(Business Week)杂志的出版经理,必须让杂志按时出来。我等待有人回应,可是没有人。于是我再次按下按钮。我想大声喊叫,但觉得有些不好意思。我不想大惊小怪, 所以只是任凭铃声响个不停,然后等待着。

但还是没有人。当时是周末,只有很少人还在工作,而且大楼里一共有32台电梯。万一在周一早上之前都没有人发现我该怎么办?我试着摆脱这种想法,但随着警铃不断响起,无人应答的时间越长,我脑海中横尸电梯的画面就越是挥之不去。

我开始撬门,想看看能不能出去。但当我把电梯门扳开时,只看到了水泥墙面——电梯井道的墙面。这反而让我的受困和受挫感更强了。我沿着电梯的内壁向上攀爬想去敲开天花板上的活板门。我知道离开电梯会很危险,但已经顾不得了。可是,活板门上了锁。

我躺在地板上,完全绝望。慢慢死去的想法将我吞噬。我只剩下几根香烟,也没有吃的和喝的。我试着睡觉。当我转身侧卧时,注意到电梯的地毯上有零星的 指甲、皮肤碎屑和头发。我觉得很奇怪,在乘电梯那么短暂的时间里,人们身上怎么会抖落下这么多东西。我暗自下定决心,如果我能最终逃出电梯,一定要请上一 两天假,好好享受一下。

几个小时过去了。然后是更漫长的几个小时。我完全丧失了时间概念。突然,对讲机中传来一个声音:“有人在里面吗?”我跳起身来大声叫道:“该死的, 赶紧把我从这里面弄出去。”四十分钟后,一点预兆也没有,我感觉到一阵气流,同时电梯开始移动。电梯门打开了,我像软木塞一样蹦出电梯。我向电梯机械师询 问时间。“下午4点,”他说,“星期天”。我在电梯里待了41个小时。

第二天早上,记者包围了我的公寓。我所说的只言片语都出现在报纸上。《商业周刊》的公关主管问我要不要住到酒店,直到风暴平息。接着,不可避免的, 律师们开始给我打电话,抛出一个又一个数字。有人声称能够拿到2500万美元作为惩罚性损害赔偿费,并建议我不要工作了。因此,我不再工作,开始了这种梦 一样的生活。我失业了,但却开始考虑购买200万、300万美元的公寓。

我和其中一名律师签了约。2004年,也就是电梯故障发生5年之后,我们上了法庭。我不喜欢站在证人席上的感觉——内心非常恐惧。我没有钱、没有工 作、没有未来,全指望着巨额的赔付。最后,我们达成了庭外和解。我不能透露数额,但是感觉那是像样的一笔钱。我将将拿到了六位数。

一切鲜活的生命都害怕陷入困境。在那台电梯里,我真的感到恐惧。但是我犯了个错误:延长了自己受困的时间。过去我的生活状态很好,但那以我开始寻求 巨额赔付,这毁了一切。十年来我没有工作,也一直没有结婚。我走进电梯时过的是一种生活,走出来的时候,却步入了截然不同的另一种生活。但是,毁掉我生活 的并不是那部电梯,而是我自己。

译者/管婧


2009/03/15

换Logo

晚离开公司去用晚餐时,发现工人在换公司徽标。

这个徽标应该是去年经济大好,一切风生水起的时候冒起的做法。公司还请大家参加设计比赛,当然我这种不懂设计的人是没参加。忘了这个徽标最后是怎么来的,印象中,公司企业通讯部门好像发了个电邮给大家,解释新徽标的意义。

换徽标是好意,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同旧时代划下逗号的象征。几年前换大老板,旧时代的包袱似乎终于被丢掉了,企业文化也开始出现变化,公司对新投资所愿冒的风险似乎也更大了。

不过,不凑巧的是,今年遇上经济衰退,几天前才刚宣布削减薪金,还有人在汇报会上问起了更换徽标所花的钱。意思浅浅,当然是希望公司解释这笔钱没有影响到公司利润和员工福利。

其实,今年大家领到花红,还是工作近10年来最多的一次,可见去年公司业绩有多么好。只不过,没想到风水轮流转,领了花红不到三个月,情况急转直下。正如一些人所说的,领的花红有一部分要吐出来了。

薪水少了4%,心情好像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可能是因为对时局的无力感,所以抱着能怎样的心情。形势好的时候没能离开转换跑道,形势不好就只能坐困围城,接受任何安排。

傍晚6点多才来大阵仗安装外墙上的徽标,会不会太迟了一点啊?公司里里外外还有大大小小的徽标,今晚能换得完吗?

一个下班的同事问说:“不知道换徽标有没有看过风水,选好日子和时间?”华人很相信风水,香港人就特别倚重风水。新加坡表面上看不出注重风水,但暗地里很多人都相信风水,滨海湾金沙就是按足风水之说来设计的。政治人物当中也有相信风水之人。听说,当年建造地铁网络会破坏龙脉,所以必须在全岛各地安置八卦,于是政府就推出了有八角形图案的一元硬币,八卦就这么到了全国每一个角落。

可是,公司的大老板似乎不是相信风水之人。但那个同事就说:“很难说的,很多政治人物都相信风水的。”

Hmmm,或许是看过了风水,傍晚6点是吉时。今天是农历二月十九观音诞,是好日子,宜祈福、求嗣、開光、塑繪、齋醮、訂盟、納采、嫁娶、拆卸、安床、入宅、安香、移柩、修墳、安葬、謝土、栽種、解除、冠笄、裁衣、移徙、修造、動土、豎柱、放水、啟鑽、立碑……

承诺……

经差不多一个月没有在这边写过一个字了。前一阵子,一直都是邻国的政治纠纷令人觉得不胜烦扰,已经到了不想一来到这里就是写马国政治的post,所以就这么停了一阵子。

哪里知道,一停了下来,神经末梢变得不灵敏,很少产生深刻的感受,也就没啥可写。

不过,在过去一个月里,还是给了几个承诺,几个让我觉得不能松懈下来的承诺,但是也有一件事情可说是松了一口气。

立下的承诺是房老师邀的两篇稿,一篇是
为《爝火》月刊写的,另一篇是母校庆祝100周年的特刊稿。前者的截止日期比较紧,后者还有两年!我是喜欢写东西,所以老师来邀稿,我马上就答应了。不过,要写些什么东西,却是让我伤脑筋。照理,这份工作可以让我有很多东西、很多题材可写,但很多时候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太多了,让我有点不知从何下手的感觉。另一个原因,可能是我经常不会花很多时间去思考问题,去思考自己对事情的看法和感受,所以对事情欠缺深刻的体会。

另一个承诺也算是重大的,有一位在美国定居的朋友今年底要回来结婚,要在马国举行传统仪式和摆喜酒,邀我当她婚礼的摄影师。我当然很兴奋,学摄影这么久,在很多婚礼看过很多摄影师拍照,自己也想尝试一下,但这里同事结婚,当然是找摄影同事了,肯定不会来找我。现在终于有机会试一试不同的摄影主题,真的是很兴奋、很期待。不过,也有压力,我只试过帮朋友用摄像机记录他的婚礼,用相机的,还没试过。还好从现在到年底还有大半年时间可以去摸索、去请教同事。

让我松一口气的事情就是这个月底不必去雅加达采访印尼大选。早前上司说过好几次要让我去采访印尼国会选举,只待更高层确定预算之后作出批准。我是有点期待,但更多的担心,因为一直尝试同当地的同行及朋友安排支援,但毕竟不是真正熟悉的朋友,上司也没有提供这方面的帮助,所以事倍功半。在这种情况下,无论多有经验,去到人生地不熟的地方,是很难在这么短的时间里采访到有价值的新闻。到了最近,我已经不是很想去了。所幸更高层一直没有决定下来,我终于等不及,加上月底也计划回乡扫墓,所以终于发电邮催促上司作出了不去的决定,也申请了年假和购买了回乡的车票。这件事终于是不必去,送了一口气。

2009/02/17

北国政坛越来越肮脏

水之隔那个整天只会喊“boleh”的国家,政坛真的是越来越肮脏,已经脏到了漂白水也“tak boleh cuci的程度。

一开始是蒙古女郎炸尸案。证人留下了一堆似是而非、前言不对后语的证据就莫名其妙失踪了。

接着是细细粒跟女人上床被偷拍,光碟被公诸于世。这肯定是政治阴谋,谁叫细细粒去哪里开房都让人知道了。不过,通奸是道德问题,细细粒百口莫辩,被迫辞职也是必要的。

后来是议员失踪几天,再度出现就说要跳槽,一个州的政权就此改变,人民的委托就被几千万令吉买断。心中不禁感叹,民主价贱,只是副首相纳吉手中的玩物。

现在,又有女州议员被人偷拍裸照,有马来报章试图公诸于世。马来报章什么时候也走苹果路线啦?女议员站出来说,她是睡觉时被偷拍的。很熟悉的招数,像是电影中利用美色(男色)偷取情报的特务情节。巫统的小丑基尔马上跳出来抨击女议员道德有问题,要她辞职。如果基尔的老婆睡觉时不小心露出私处,他岂不是要休了她?

说实在,是哪个操盘手想出来的高招?收买了女议员身边最亲密的人,把女议员哄上床,再趁她睡觉时偷拍。哎呀,操盘手的钱浪费了,只拍到衣衫不整、露私处的照片,既然都这么亲密了,应该拍全裸照嘛,一招让女议员死无翻身之日。

咦,这当中有不少似乎跟未来首相纳吉或多或少有关联,而且这些现象在阿都拉即将下台、纳吉即将接任这段期间似乎突然增多。

好恐怖,开始感觉到祖国的政坛乌云涌现,开始怀念阿都拉的开明和磊落。

安华老兄,你也是高手。虽然静悄悄的像落水狗般被纳吉鞭挞,但民愤已经在累积当中,不要浪费了。

2009/02/13

拍月亮

了两次月亮的相片,上瘾了,给自己设定目标,在一个月内连续每个休假日晚上都要拍月亮。

其实,拍月亮的相片,不只两次。第一次是在家外头的走廊,是去年底月亮在近地点之后几天。据说,月亮最靠近地球那天(就是去年12月12日),距离地球只有35万6500公里,所以月亮看起来比往常大了许多。我记得,那一天的月亮确实很大,但很快就被云遮住了,所以我没来得及拍照。应该是隔天,我准备好相机,等着月亮露脸,总算完成了人生第一次月亮拍摄。不过,那一次拍得不好,没掌握好技巧。

今年元宵节前夕,据说月亮又处在另一个近地点。虽然这次距离36万3800公里,比去年12月远了一些,但其实对地球上的相机镜头来说,差别不是很大。

我把握机会,准备在元宵节前几天,拍一些尚未满月的照片,然后在元宵节当天,拍一些满月的照片。当然,事先搜寻阅读了一些技巧。

出来的效果出乎我意料,尚未满月当天拍的照片,连月亮边缘靠近黑影处的坑坑洞洞都拍摄到,而且聚焦也算清晰。

反倒是元宵节当天的照片,虽然借来了更好的300mm/f2.8镜头和2X extender,但是出来的效果反而显得月亮不够立体,纯粹是个扁平圆圆的月亮。另一个出乎意料的效果是拍摄到月蚀,月亮左下角一片暗影。没想到,肉眼看不到月蚀,相机却拍下来了。

结论是,原来要拍到好的月亮照片,还是有缺的月亮比较好。


2009/02/04

搞失踪发展?

晚和一群朋友饮酒作乐。BK提到我和他最近聊起马来西亚没有“国家发展部”的对话,chingfrog就说:“没有的啦!马来西亚只有搞人口失踪建设,发展人口失踪……”

说得也是,最近好像整天看到某些关键人物“失踪”。他们再次出现后,世局就不一样了。

跳竹竿舞……

时候念书时,就记得有一种马来西亚原住民的传统舞蹈,好象是叫tarian bambu——竹竿舞。

两个人坐在地上,身前地上放着两根短竹竿,左右手各握一支长竹竿,两人随着音乐互相配合在短竹竿上敲击长竹竿,而且两支长竹竿要不断分分合合。舞蹈者就在竹竿分分合合中起舞,脚步从左到右,从右到左,双脚要避免被竹竿夹到。

小时候总是很难想象这种舞要怎么跳。长大之后,一直等到工作了,在某一次的出国采访任务中,在砂拉越拉让江上游某个伊班族的长屋里,才有机会亲身跳了一次竹竿舞。

确实蛮有趣的,因为跳舞本身就是一种有趣的活动,过程中还要避免脚被夹到,就更增难度了。但只要掌握了节奏,其实是不难的,而且还会上瘾。

我就知道有些人特别喜欢跳竹竿舞,特别是霹雳州的一些所谓的议员。

他们可有趣了。像那个许月凤,一时说要跳,一时又说不要跳,还说她绝对没有想跳的意思。最终,还是跳了。开始跳的时候,她(右一)还“神色凝重”,据说后来才“展露笑容”。看得最高兴的应该是纳吉,笑得见牙不见眼。(《独立新闻在线》)

其实,我也不知道自己是什么样的感觉。原以为华人不会是喜欢“这样子跳竹竿舞的人”,也以为行动党的人是比较有骨气的,哪知道还是出了个爱跳竹竿舞的许月凤。据说,还有两个人也会跟着跳竹竿舞呢!


那个纳沙鲁丁,更厉害,简直是跳上瘾了。从巫统这边跳到民联那边又从民联那边跳到巫统这边。跳来跳去,舞技高超到我原本无论如何都记不住他的名字,到现在特别想看清楚这个高手究竟是什么名字,也记住了他的名字。(《独立新闻在线》)

非常好奇,究竟是什么因素,让他在短短一个多星期里,从这一边跳到那一边,又从那一边跳到这一边?完全没有原则可言,他怎么完全不担心以后旁人以什么样的眼光看待他。

另外一个也是鲁丁,叫嘉玛鲁丁(还是“加码”鲁丁?而且比“纳沙”鲁丁更会跳竹竿舞?),也是一时说不跳,兴起了就来跳。

另一个叫奥斯曼的(还好不是奥斯卡,我可不想让我喜欢的奥斯卡蒙羞),也和嘉玛鲁丁一样,爱跳不跳,最终还是跳了。

我呀,奉劝他们一句,要跳就好好地跳,不然跳呀跳的,小心夹到脚、跌断腿,那时就得不偿失了。

“试问在这种跳槽文化下,以后教选民如何投选?还是我们每3个月就要举行一次选举?”
——有人不喜欢竹竿舞

故意漏网的新闻?

然是新闻工作者,但什么新闻可以采访报道,有时候确实不是记者的决定。

例如彭博社的这则新闻,回答了很多人心中的问题,但这么重要的新闻,竟然不是出自本地媒体。本地甚至没有一家媒体敢刊登这则新闻,本地许多心中有这个问题的人,都无法看到这么好的答案了。

Singapore, Investor in UBS, Citigroup, Says Worst Yet to Come

By Shamim Adam and Haslinda Amin

Jan. 29 (Bloomberg) -- Singapore, whose state-owned funds invested about $24 billion in UBS AG, Citigroup Inc. and Merrill Lynch & Co. in the past 14 months, said the worst of the credit crunch is yet to come.

The world’s biggest banks still have toxic assets on their balance sheets, which are clogging up their ability to lend, Singapore Finance Minister Tharman Shanmugaratnam said in an interview with Bloomberg Television yesterday. The finance ministry oversees Government of Singapore Investment Corp. and Temasek Holdings Pte, each managing more than $100 billion.

Banks are still focusing on replenishing capital “and estimates of the extent of bad assets on their books are still on the upswing,” he said. “We haven’t seen the worst yet.”

Bank losses worldwide from U.S.-originated bad assets may reach $2.2 trillion, the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said yesterday, more than the $1.4 trillion it predicted in October. U.S. President Barack Obama’s administration and federal regulators are considering setting up a “bad bank” that would absorb illiquid assets from otherwise healthy financial firms.

Governments across Europe have injected capital into banks to ensure that lending to companies and consumers doesn’t freeze up. European Union regulators yesterday approved France’s plan to increase its funding for recapitalization of banks including BNP Paribas SA and Societe Generale SA to 11 billion euros ($14.5 billion), from an initial proposal for 10.5 billion euros.

Ireland’s government last month said it would invest 2 billion euros in Allied Irish and Bank of Ireland, the country’s biggest lenders.

‘Foot the Bill’

“It’s right that governments are focusing on recapitalization in the West and they’re trying their best to incentivize new lending,” Shanmugaratnam said. “It’s too early to say how successful this will be. Governments have to take more risk, and that means taxpayers have to be willing to foot part of the bill.”

The IMF report released yesterday signaled that writedowns and losses at banks totaling $1.1 trillion so far are only half of what’s to come. Losses on that scale would leave banks needing at least $500 billion in fresh capital to restore confidence in their balance sheets, the fund said.

Singapore’s leaders have defended the performance of the city’s state-owned investment companies after a plunge in the value of their stakes in Citigroup, Merrill Lynch and other global banks.

GIC, which manages the country’s reserves, invested about $18 billion in UBS and Citigroup since December 2007. Temasek, which has a $130 billion portfolio, increased investments in Merrill Lynch and Barclays Plc as the credit market collapsed in 2007 and 2008.

‘Well Diversified’

Temasek was the biggest shareholder in Merrill Lynch before the securities firm was taken over by Bank of America Corp. It is also the largest shareholder of banks including London-based Standard Chartered Plc and Singapore’s DBS Group Holdings Ltd., and has holdings in India’s ICICI Bank and other lenders in Indonesia, South Korea and Pakistan.

Temasek and GIC remain “well diversified” enough in their portfolios to offer the long-term returns the government seeks, Shanmugaratnam said.

“We would be very worried if global banks comprise a large proportion of the portfolios of GIC or Temasek, or for that matter, any of the highly vulnerable industries globally,” the minister said. “But these are diversified portfolios.”

Performed ‘Credibly’

Temasek and GIC have performed “credibly by international standards,” he said. Temasek had an average 18 percent annual return on investment since its inception in 1974. GIC said in September that annual returns in the past 20 years averaged 7.8 percent in U.S. dollar terms, compared with about 6 percent for the MSCI World Index.

GIC last year also said it’s boosting investments in emerging markets, private equity and other asset classes to raise returns after cutting back stocks and holdings in developed nations.

“I’m comfortable with the actions both Temasek and GIC have taken early in this crisis to reduce risk, to move into more liquid asset allocation and to prepare for opportunities in this downturn,” Shanmugaratnam said. “We’ve got to make sure we maintain that record of prudent investments for the portfolio as a whole, diversifying risks, and being prepared for crises from time to time.”

To contact the reporters on this story: Shamim Adam in Singapore at sadam2@bloomberg.net; Haslinda Amin in Singapore at hamin1@bloomberg.net

Last Updated: January 28, 2009 19:53 EST

2009/02/02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畸形交缠

们这些在媒体界工作的人,因为种种原因,例如想要兼并这“新旧两代”声音的政治正确报道,所以有时不得不恳求那些生活在虚拟世界里的人,针对一些课题发表看法。例如今天看到jialat.com网站的帖子

我是这个网站的忠实读者。我和很多人一样,喜欢听看一些八卦小道消息,而这个网站确实蛮有娱乐性的。MyPaper这位同事大概也有留意这个网站,所以这次做专题,就找上了这个网站的网主。无奈,网主不领情,还把记者发给他的电邮贴上自己的博客,干脆来个“公开”拒绝受访,还引用舆论常说的“faceless online bacteria”自我调侃。

我不想得罪这位网主,但我不得不思考究竟网主是持什么样的心态。他是不是想表达,“传统媒体”要访问他,显示连“传统媒体”也注意到他?否则他不会在自己的博客公开拒绝记者的电邮访问要求。他是不是在意舆论所说的“faceless online bacteria”?否则他不必这么自我调侃。

其实,如果有注意一些博客,可以发现一些网主对于自己出现在报章上相当“兴奋”,会在他们的博客上宣传一番。很显然地,不论是在虚拟世界或现实世界,人们对于自己能够上电视或上报,都是会兴奋的,因为电视和报纸毕竟还有它们的公信力。能在电视上或报章上曝光,对任何人来说都是一种肯定(我当然不是指杀人放火那种犯罪的事)。

说到这里,我只是想表达,上面那位网主实在不须要以这种方式回拒记者的要求。这种做法,就好比把对方想访问你的来信,贴在家门口,再写上“不愿受访”。这并非互相尊重的应对方式。

2009/02/01

能の国

来西亚真是一个让人又爱又恨的国度,有些地方它让人爱之深也责之切,有时候它让人觉得恨铁不成钢。

前天,政府突然决定腰斩森美兰州的廉航终站了。想要展翅却又处处受制的费尔南德斯又要大失所望了。记得几个月前,我根据《中国报》的新闻,处理了当局要在森美兰州建新机场的新闻。那时翁诗杰还大言不惭:“我讲得出,就是有把握。”新闻一出,政府就被人抨击胡乱建机场。现在被腰斩了,真的很好奇翁诗杰会怎么圆场。

在吉隆坡的同事说,当局宣称KLIA附近的土地已经不适合建新机场。真的让我震惊不已,因为KLIA附近是多么广阔的油棕园,难道已不能征用土地扩建了吗?而且,当时就觉得奇怪,KLIA不是已经有廉航终站了吗,为什么要另建一个新的?老马不是说,KLIA的游客处理能力可以高达一亿人次,所以KLIA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吗?

最近费尔南德斯出来“哭喊”,原来是内斗。猜想部分原因也是因为费尔南德斯并非土著。

我在这里当记者采访国家发展新闻也有很多年,采访过两次的Master Plan修订,所以也算知道一点新加坡政府规划新加坡的由来和未来走向。可能因为深入采访的关系,让我觉得有规划是理所当然的事,规划了当然也就按照蓝图进行,既省时省力又有效率,所以也是理所当然的。

可是,一海之隔的马国,这个道理似乎完全不适用。

是的,就算你地方很大,土地很多,不需要全面的规划,但一个发展项目,总有规划吧?!KLIA当年应该也有规划吧?总有预留空间作更长远的发展吧?如果有规划,那也应该按照规划进行吧?情况却好像不是这样。

同事说:“哪里有规划的!”

还是不得不提让我最震撼的一件事,马来西亚和欧洲最大经济体德国的面积差不多,为什么德国可以做到欧洲最大经济体,马来西亚呢?光会喊“Malaysia Boleh!”,确实是甘榜冠军,而且只满足于甘榜冠军。

虽然令人恨铁不成钢,但这个“能の国”其实真如许多新加坡人所说的,是一个天堂,我称之为“pre-heaven”。这里有我喜欢的大自然,尽管不是鬼斧神工的自然奇观。砂拉越可是有世界级的自然奇观,只是我还没到过。这里有我喜欢的多元种族文化,尽管种族间不尽然和谐。这里有我喜欢的食物,而是没有缺点可以挑剔的美食。这里没有天灾,不必担心地震、火山、台风,最多也是小海啸和苏门答腊传来的余震。

如果没有种族主义、没有贪污、有公平实干的领袖,那能の国是一定能发展成东南亚一大经济体的,也就更接近人们心中的“天堂”。

2009/01/30

农历年的电视广告

几天post了一篇收集历年马来西亚各大企业在农历新年期间打的电视广告。今天读到《星洲日报》“情在人間”专栏的张立德的文章,也是谈农历新年期间的电视广告,有意思的一篇文章。

張立德‧謝絕低俗的電視內容

朋友,大馬的農曆新年除了佳節氣氛濃厚,連電視節目也是熱鬧紛呈。但是,賀歲節目不外是演唱會就是頒獎典禮,要不則是各類綜藝遊戲節目和電影,還有就是胡鬧低俗兼自賣自誇的電視台自家倒數活動。

幸好在每年農曆新年大馬電視還可以看到清新的公益廣告。這說起來難免諷刺,們竟然要從商家廣告中,才能找回傳統價值觀和精神文明,不至於一直得承受低級趣味和娛樂狂歡的轟炸。

每一年農曆新年,國內各大企業都會推出以公益廣告形式呈現的賀歲廣告,今年也不例外,但是數量明顯少了,可能是因為經濟放緩緣故,導致廣告預算不得不削減。

不少國人期待的大馬石油公司廣告還是準時出現,而今年宗教組織佛光山也參與一份,推出了本身的新年公益短片。兩者甚至可以互相呼應。

佛光山透過短片提醒做孩子的,有錢沒錢,無論多忙,都要回家與父母團圓。短片中的父親為了跟兩個孩子吃團圓飯,特地驅車去找說工作忙不回家的孩子,就說明了老人家最大的希望就是新年孩子能夠回家。

石油公司的廣告則以“子欲養而親不在”為主題。描述一名孩子在父親還在生時,對父親的一些生活習慣和細節,每每都顯得極不耐煩和無法忍受。父親過世了,才懂得珍惜,才想要通過關愛母親來作補償。

除了上述兩則廣告,某免費電視台的自家新年短片“小關心大團圓”則以輕鬆的手法帶出吃團圓飯的禮儀,不要以為回家吃飯就算了,更要顧及父母的感受,關心父母;不要只顧低頭扒飯,也要給父母挾菜。

有人會認為新年廣告為甚麼要這麼“煽情”,也有人認為傳達的訊息正面。近年的廣告很多是以孝道為主題,有人則覺得過份濫情,有些畫面讓人看了很不舒服。廣告需要觀眾自己去領略當中意義,成效也見仁見智。

我父親去年剛過世,而我的岳父前幾年也往生了,今年石油公司廣告的確令我感同身受。我的一位朋友說,看了會有很強烈想回家的感覺。

過年一般人都說要輕鬆一點,如果連電視節目和廣告都在長篇大論,耳提面命般提醒觀眾要盡孝道和團圓,對觀眾來說可是難以承受的重。電視節目和廣告不必說大道理,重要的是人人都能明白。

說穿了,這其實是考驗製作人的功力,無論是賣溫情還是搞笑中傳達正面訊息,每一回播送,都能捉 住眾人眼球,甚至口耳相傳。有些廣告失敗令人一看到就想轉台,或者引起觀眾投訴,不外乎忽略了閱聽人的感受,例如幾年前的國產汽車新年廣告一句“大家自己 人,不要做戲”,就挑起許多人的敏感神經。

電視節目也一樣,觀眾要求的是電視台把持內容,避免節目充斥低俗的題材。電視內容富有娛樂性,是老少咸宜,若不注意節目內容品質,所造成的影響將難以估量。在內容管理方面,電視台應做到更精確的品質管控。電視內容的潔淨固然重要,但並非就是呆板和教條化,失去多元性。

電視台不應該以收視率的高低作為製作節目的依據,並且陷入競逐低俗內容的迷失中,無法自拔。目前大馬有衛星電視以來,頻道選擇雖多,然而往往電視台主打的節目還是以廣告為考量。其實有意義、正面價值取向,能啟迪人心,發人深省的節目並不乏觀眾。

星洲日報/情在人間‧作者:張立德‧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2009.01.29

2009/01/28

Err99后续……

牛年来之前,终于拿回我的相机。

Canon的工作人员没有解释太多,只说是快门系统的问题,他们已免费替我更换,因为相机还在保用期内。而我拍到的其中一张相片,右边有大约五分之一是over-exposed的,也就是快门出问题造成的。因为我是auto exposure bracket三张连拍,快门却不知道为什么没有抓准,让第一张的右边五分之一出现了错误的曝光值。

在办公室遇见摄影同事Spencer。他说,他相机的快门系统也出过这个问题,是在拍了几万、还是几十万张之后。这算是正常的,是wear and tear的问题。他们摄影员,当然会用到快门的设计寿命。Canon为他更换了相机的快门,但后来拍了几千张,又坏了。Spencer当然拿回去修理,因为毕竟新快门有保用期,也不可能只拍几千张就坏的。

说到这里,我不得不担心,这个新快门系统会不会也这么倒霉?

不禁联想到,是不是Canon 40D原本就有设计上的问题?因为40D退出市场不到两年,Canon就推出50D了。印象中,DSLR推陈出新的速度虽快,却也不至于快成这个样子。350D和400D就相隔了三四年,400D和450D也隔了三年多。5D和5D MkII更不用说,起码有五年了。

如果我有两头牛……

A tale for the year of the ox:

-- Got two cows --

TRADITIONAL CORPORATION
You have two cows.
You sell one and buy a bull.
Your herd multiplies and the economy grows.
You sell them and retire on the income.


AN AMERICAN CORPORATION
You have two cows.
You sell one and force the other to produce the milk of four cows.
You are surprised when the cow drops dead.


A FRENCH CORPORATION
You have two cows.
You go on strike because you want three cows.


A JAPANESE CORPORATION
You have two cows.
You redesign them so they are one-tenth the size of an ordinary cow and produce twenty times the milk.
You then create clever cow cartoon images called 'Cowkimon' and market them World-Wide.


A GERMAN CORPORATION
You have two cows.
You re-engineer them so they live for 100 years, eat once a month, and milk themselves.


A BRITISH CORPORATION
You have two cows.
Both are mad.


AN ITALIAN CORPORATION
You have two cows, but you don't know where they are.
You break for lunch..


A SWISS CORPORATION
You have 5,000 cows and none of which belong to you.
You charge others for storing them.


A CHINESE CORPORATION
You have two cows.
You have 300 people milking them..
You claim full employment and high bovine productivity.
You have the newsman who reported on the numbers arrested.


AN INDIAN CORPORATION
You have two cows.
You worship them.


A MALAYSIAN CORPORATION
You have two cows.
You signed a 40-year contract to supply milk at RM0.06 per litre.
Then midway through, you raised the price to RM0.60 or you cut the supply.
When the buyer agrees to the new price, you change your mind again and now want RM1.20.
The buyer decided you can keep the milk and they go look for milk that comes from recycled cows or the cow urine instead.
Your two cows retire together with the Prime Minister.


And last but not least,

A SINGAPOREAN CORPORATION
You have two cows.
One cow-peh and one cow-bu.


------------------------------------------------------


《星洲日报》
牛年牛文化 -- 郑丁贤


对於不同的人,牛有不同的价值;反映文化的差別。

有一个牛笑话,活灵活现。我稍加改编,从牛观人,怎么用牛,就有怎么样的国家和民族。

美国人,有两头母牛,卖掉其中一头,换一头公牛。母牛和公牛交配,牛族繁衍增加;农夫赚到钱,掉早退休。

中国人,有两头母牛,卖掉一头,强迫剩下的一头生產4只母牛的奶;母牛累死,农夫饿死。

德国人,有两头母牛,对它们进行体能训练,每天生產双倍牛奶,可以活100年,还可以自行用脚挤奶。

日本人,有两头母牛,进行基因改造,使它们的体型只有10分之1,但可以生產10倍牛奶,还可以变成卡通牛,名叫Kowkimon。

法国人,有两头母牛,没有人挤奶,因为大家都在罢工,要求政府给三头牛。

英国人,有两头母牛,都是疯牛。

俄罗斯人,有两头母牛,算一算,变成4头,喝一口伏特加,再算一次,变成8头。

马来西亚人(一),有两头母牛,有200个人在挤奶;政府的报告说:“大马没有人失业。”

马来西亚人(二),有两头母牛,拉到国会大厦宰了,议员们分而食之。

A议员边吃边说:“两只牛不够,下次至少要宰4只。”

B议员说:“本地牛不够嫩,下次要进口澳洲小牛,或是神户牛。”

C议员说:“煮咖哩牛肉不够入味,下次记得要煮冷当牛肉。”

印度人最好,有两头母牛,都是圣牛,拿来崇拜。

年初三——扫穷日、噪音日

来年初三是扫穷日,也就是说,今天要把贫穷扫除家门。好,那今天要去买多多,把贫穷扫除家门。

休息了四天,过了两天平静的大年初一和年初二,今天一切似乎都要回复平日作息了。一大早最先开始恢复的,就是打开门收到今天的报纸。虽然报纸很薄、没什么东西看,但过了两天没报纸的日子,妻形容没看报纸不知道怎么开始一天的生活。

接下来就是对面组屋的电梯翻新工人回来上班了,一大早七点钟就听到“雪糕车”的声音(最近刚看了《Borat》,所以我们把这个声音形容为Borat的雪糕车),大概是载工人来上班的罗里来了。

说实在,新加坡的环境噪音问题,确实无法获得很好的控制。电梯翻新工程的噪音,让我特别珍惜过去两天。今天一大早的宁谧之幕,仿佛被工程升降机、敲敲打打的声音划破、敲破了。记得我年前曾做过一个噪音、隔音专题,不少受访的承包商都形容,噪音控制“是他们最后兼顾的事务”,如果工程赶不完,噪音问题就顾不了了,因为拖延罚款对他们来说是不必要的开销。政府虽然有好的噪音管制条例,但不见得有很好的实施和管制。

还有就是隔音问题。就像隔壁家两母女,每天从早上起床就吵到晚上上床,已经成了我们的报时器。姑且不论她们如何维系母女感情,单单是为何小女孩不惧怕被骂、被打,就是一个我一直想不透的问题了。没错,隔壁母女不是老妈妈和青少年叛逆女儿,而是年轻单亲妈妈和小学生女儿。早上上学前就开始打骂,中午是婆婆打骂孙女,傍晚又是一轮妈妈喊打喊杀。回想当年年纪小,只被父母严厉打骂一次,就怕了,没有第二次了。怎么现在的小孩……

回到电梯翻新,其实追根究底,可以说是建屋发展局的错吗?当年基于人们喜欢隐私,所以设计“无走廊分隔式组屋”(segmented block),造就了今天可以利用为政治资源的电梯翻新工程。不理解的是,当时作为有三十多年经验的建屋专家机构,为何会顺应大众潮流,设计出这种不合各个时代的建筑物?如果当局宣称很早以前便开始拥抱sustainable这个概念,为何设计出这种“无走廊分隔式”的non-sustainable组屋?现在受罪的不仅是屋主,还有这些组屋附近的居民。

五个小时后,就是我到公司上班的时间了……

2009/01/25

祝大家“牛”气冲天

年是居住新加坡这么多年后,第一次没有回家乡过农历新年。

早前因为迟了去买车票,所以已经买不到比较便宜的票了,贵的、S$90甚至更贵的可能买得到,但我和妻都不想再花这么多钱、把钞票塞进这些趁农历新年大赚一笔的巴士车商。

其实,年纪越大,越感受不到农历新年的气氛。回家过年,其实也挺闷的,应该回家的理由,是看一看父母,毕竟父母年纪都大了。所以这一次不回家,过年后要回了。

第一次留在新加坡过年,算是见识到人们怎么度过年二十九和除夕。超级市场和巴刹都挤满了最后一分钟买年货的人。超级市场小,买年货的气氛怎么都比不上马来西亚的霸级市场。马来西亚的霸级市场里,年货堆得高高的,人也多,买气实在旺。年除夕,楼下的铺子上午还有营业,到了下午就纷纷开始收业过年。附近一家购物中心,里面不少铺子都没开了。基本上,年初一大家都不开店了,看样子,大概只有麦当劳、肯德基还有营业。

虽然没请假回乡,但凑巧周休在报业假期前后,所以有四天休息。

在新加坡的第一个农历年,祝各位朋友春节快乐、未来的一年牛气冲天。

2009/01/21

每逢农历新年都会期待的广告

来西亚一些公司每逢农历新年,都会制作一些特别感人的广告,例如国油Petronas、Astro等。有些可能会有些hard sell,但广告确实很感人。

今年,Petronas的广告也很触动人心。


2009年


2008年


不知年份


快乐版Rome & Juliet


广告里的菜园是金马仑高原一个景点菜园。一老一少的搭配,有点像韩国电影《外婆的家》。


2007年,还有光良唱主题曲


虽然硬销种族和谐,但不失为不错的广告


TV3去年的贺年广告,很有意思

Some things never change...



想到,古代的黑人和现代的黑人,就广义的工作性质而言,是没有差别的。

大家都说,奥巴马就任总统后,接手了布什留下的烂摊子——两场海外战争和经济衰退,还有天文数字的财政赤字。简单来说,黑人奥巴马确实是在收拾白人布什留下的“苏州屎”。

另外也看到一则新闻说,50年前,黑人也在白宫里工作,但工作是打扫等低下层工作。50年后的今天,白宫还是有黑人在工作,但这个黑人是白宫主人了,“老板”是美国人民。

2009/01/18

Err99

我的40D,出现了致命的Err99。

虽然不知道Err99究竟是什么问题,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足以要了我相机的命,但也足以让我心疼了。

前天和妻到Marina Barrage参观,也是一个月一次的摄影活动。雨季过去了,Marina Barrage的上空飘着朵朵白云,天空湛蓝,又是上午时分,确实是拍照的好时候。哪里知道,我拍了一些照片之后,换上70-300的镜头,拍了一张照片之后,相机就一再出现Err99,还叫我关机重开,或者拿掉电池重新发进去。但怎么试都不行。

心情是坏了,但还好Marina Barrage确实风景很好,没得拍照,用眼睛欣赏也不错。而且,还是可以借用妻的相机拍照。

只是,这台40D,用了还不到一年,也没出过国、没“操过”,这么快就出问题,真叫人心寒。万一以后出国旅行时出问题,叫我怎么办?

以色列和加沙

犹太人曾经是一个备受欺压的民族,二次世界大战时,被纳粹主义大肆屠杀,犹太人世世代代应该都能够明白那种被欺压、被屠杀的滋味儿。

二战后,犹太人在美国的匡扶下,或许也是在民族自尊心的支持下,在中东占地建立了属于自己的国家。然而,如今的以色列却开始犯下可恶的罪行——滥杀无辜,对战争难民见死不救,甚至阻挡国际救援组织拯救难民。

以色列的战事已经引起除了布什以外的国际反战舆论和抗议。虽然以色列说此战是为了“令哈马斯停止向以色列发射火箭炮”,但事实上我们看到的报道,显然被以色列打死的巴勒斯坦人远多于以色列人。

事情有两面。极端组织哈马斯也不能被原谅,因为它的使命就是要消灭以色列,这在以色列看来,哈马斯是国家安全的最大威胁。

为什么两国领导人就不能以大度的心态,一劳永逸地解决冲突?

如果真的是为了人民,那人民要的不是永远的战争,而是永远的和平。

2009/01/05

叶问




天看了甄子丹的好戏《叶问》

之前在某个Blog上看到有人说因为看《叶问》而感动得流下眼泪,似乎有点夸张了。

笼统来说,《叶问》其实和一般的武侠片大同小异,像李连杰之前的《霍元甲》,甚至以前李小龙打日本人、打洋人的片子,都相去不远,基本上都是透过拳头回敬日本人和洋人,来吸引中华圈观众入场。

不过,后来仔细回味《叶问》,电影的表现手法其实还是有不同之处,而且可能就是让这部电影独树一格的特质。

《叶问》并没有很浓的说教意味。事实上,甚至可说是没什么说教。就连武术精神,也是在叶问最后与三蒲将军对打前的一丁点自白透露出来。叶问的武术精神、武德,几乎完全是都过剧情的铺排、甄子丹的演出和武打,来传达给观众。这一点和常见的武侠电影很不同。叶问一开场同廖家拳师傅过招,那种快速但留有一手、点到为止的对打,既是力与美的完美展现,也是谦虚美德但不失气宇和武术精神的自然流露。

还有,叶问两次和金山找对打,只是用武力教训对方,但没有严辞说教,在我意料之外。特别是金山找在乱世时纠众占山成寨,被日军铁骑践踏的同胞还要被一众山贼欺压,我看了都受不了,叶问只是痛快地打一轮,事后并没有教训金山找。对死了哥哥的沙胆源,叶问也没有教训他。

叶问的身教大于言教,这种说故事手法其实在武侠片似乎不常见。

把《叶问》放大来看,叶问的个人性格似乎和黄飞鸿霍元甲等电影常描绘的武林大侠没有太大的不同。这些学武之人,往往过于谦虚。他们非常强调个人武德,不太愿意收徒授艺,对世事无欲无求,不太愿意对社会贡献一己力量。只有在经历了大变之后,他们才意识到个人对社会贡献的重要性。

这在国家有明主治理时,可能不会有什么关系,因为明主懂得动用人才。但是一旦朝廷腐败,国家陷入动乱,环伺的外敌趁机进犯。这些高手空有一身武艺,却只能任人宰割,最多也只能多杀几个日军洋鬼子,幸运的往后还有机会造福社会,不幸的最终还是成了枪下亡魂。

幸运者如叶问、黄飞鸿、霍元甲,发扬了武术、成了民族英雄,但又有多少武林高手不幸地埋没在历史洪流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