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看电影。修读国际关系学能够通过电影来加深所学,这还真投我所好。
最近就对两部电影颇有感触。一部是期末考的考题《惊爆13天》(Thirteen Days),另一部是考完试后到电影院看的《潜逃时空》(In
Time)。
《惊爆13天》讲述1962年10月肯尼迪政府如何解决苏联在古巴部署核导弹引发的危机。
古巴导弹危机被认为是美国和苏联最接近开战边缘的对峙。那年10月的某一天,美国空军在古巴农村拍摄到苏联在当地部署核导弹的照片。这些核导弹可以在发射后的5分钟内到达华盛顿等美东大城市。这张照片掀开了美苏之间长达13天的外交博弈。
苏联决定在古巴部署核导弹,是因为苏联最高领导人赫鲁晓夫非常不满美国在意大利和土耳其境内部署的数十枚对准苏联的核导弹,所以他决定以牙还牙,悄悄在美国大门外的古巴部署核导弹。
在电影里,肯尼迪的军事首长被描绘成一群好战的鹰派分子。他们因为几年前美军入侵古巴失败而耿耿于怀,极力主张肯尼迪批准他们进攻古巴,摧毁苏联核导弹。
面对困难抉择的肯尼迪肯定是一个熟悉历史教训的总统。他深知一旦出兵古巴,肯定会引发美苏两大阵营之间的第三次世界大战,而且这将会是一场毁灭世界的核战。虽然电影没有交代赫鲁晓夫的想法,但想必他也不愿让苏联和世界灭亡。这不言而喻的共识使得美苏两国互相让步,肯尼迪秘密向赫鲁晓夫承诺会撤除在土耳其和意大利的核导弹,换取苏联撤除在古巴部署的核导弹。一触即发的第三次世界大战消弭于无形。
危机也是转机。这场危机之后,美苏关系大为和缓,也进行更多接触。自此,美苏的冷战对峙再也没有升高到1962年的水平。因此,古巴导弹危机被认为是冷战时期一起具有分水岭意义的事件,让两大核武强国深刻感受到一旦爆发核战的恐怖,也成了教授让我们在考试中发挥分析能力和取分的考题。
原本打算在考完试看一部动作科幻片松懈身心,却看了一部讲述病态乌托邦世界的《潜逃时空》。在未来世界里,人类在25岁时便会停止衰老,每一个人都有一年的时间,工作赚取更多时间来延长自己的生命。于是,在这个世界里,时间就是财富,人们搭公车、买食物,都用时间来付账。在男主角威尔居住的社区里,每天都有人因为“时间用完”而横尸街头。
在遥远的另一个社区,却生活着一群“长命百岁”的富人。他们有几百年、几千年的时间。银行家们靠着“借贷时间”给贫穷社区的居民,赚取高额利息;像威尔这样的穷人则陷入一种恶性循环,必须不断工作“赚时间”延长生命,但大部分的“收入”却进入了富人的口袋。
这不正是我们今天熟悉的国际格局、社会面貌吗?这不正是我们在课堂上学到的世界体系理论的体现吗?
世界体系理论是美国社会学家沃勒斯坦(Immanuel Wallerstein)等人提出的一套后马克思主义理论。沃勒斯坦等人认为,根据世界资源分配不均的情况,世界各国可以划分为核心、边陲和半边陲国家。核心指的是发达国家,边陲是指以出口原料为主的发展中国家或贫穷国家,半边陲则是指介于两者之间的国家。核心国家就包括了欧美国家、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等,边陲国家则有非洲、中亚、中东和南美洲的大部分国家。核心国家支配边陲国家,而且往往会压榨边陲国家,让边陲国家无法从原料出口赚取更多收入,也难以晋升成为核心国家。
我们爱吃的名牌巧克力、爱喝的名牌咖啡,是常被用来解释核心—边陲关系的典型例子。巧克力和咖啡的原料可可及咖啡豆一般来自贫穷的非洲和亚洲国家,欧美知名品牌厂家以低廉价格进口原料,加工后以高价卖出,赚取暴利。这些出口原料的国家却无缘享受这些利益,栽种可可及咖啡豆的农民穷其一生都只能与可可树及咖啡树为伍。这不正是威尔的命运吗?
三年前爆发全球金融风暴后,各国政府竞相利用纳税人的钱拯救“大到不能倒”的金融体系,结果银行家和金融高管继续荷包满满。因为这套金融体系不能倒,所以纳税人只好继续努力工作赚钱,来支撑这套金融体系。
原来我们都是威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