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工作. Show all 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工作. Show all posts

2009/09/27

马来西亚记者

参访马来西亚媒体作业的这六天,注意到这里的记者在采访新闻时是非常合作的。不同媒体的记者会互相照应,有访问时会通知大家,有消息时也会分享,访问结束后,大家会对照笔记,确保没有记漏,也讨论一下可能的新闻角度。这里的独家新闻,不是在采访工作中设法摆脱同行来取得的,而是真的由自己发掘和采访出来的。

这种情况在新加坡是很罕见的。同一家公司但不同报章的记者可能还会互相照应,但没有多少个可以像马来西亚记者那样无私地分享。在过去10年的采访生涯里,我只遇过一两个可以这么无私分享的同行,但是不愿意透露,还煞有介事的同行却不少。

这里的记者也特别友善,没架子,没有记者会自以为高人一等。

新加坡不知道是不是太过强调竞争了,记者都在竞争。除了竞争独家新闻,采访也在竞争,特别喜欢把受访者拉到一边,自己“霸占”了受访者。

我可以理解这里的记者的这种合作态度。虽然所属的媒体处于竞争,但记者间通力合作,把一些大家都有的新闻做好,把精力放在值得竞争的真正独家新闻上。这不是更好吗?

2009/09/11

写在十周年前夕……

早起床时落枕了。

有说落枕是因为睡不好。确实如此。一整晚都在做梦,已分不清究竟我在床上睡觉,还是一直在梦境中飘荡。过去很少多梦睡不好,最近却连躺在床上也难入睡。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在ZB的工作生涯,即将随9月13号的到来而满十年的关系。

记得在面试时,被问及我打算在这里工作多久。印象中记得自己是这么回答的(大意如此):“我不敢说我会留在这里很多年。不过,这是一份我期待的工作,也是我觉得自己会喜欢的工作,所以我想如果环境许可的话,我会在这里工作至少三五年吧!”

必须套一句老土的话,“光阴确实似箭”,一转眼我在这里已是三年的两倍,五年的一倍了。

记得我做了两三年之后,有做了五年的同事离开时,说是五年之痒,我在心中自问会不会有五年之痒。陆陆续续地,我跨过了五年之痒,连七年之痒也在不知不觉中过去了,去年过了九年之痒,今年领十年的长期服务奖了。以前同一排座位的那些同事早就离开到不同职场了,其中一个就笑我“最忠心”。

当年毅然放弃大学所学进入这个行业,就是觉得自己兜兜转转,最终还是喜欢一些人性化的工作,例如新闻工作。老实说,我现在还是喜欢这个工作的。但是前面九年的经历毕竟还是会让人疲惫不堪,所以去年转到了另一条线,从主动的新闻采访,变成被动的翻译别人的新闻。当时转换小跑道,确实有一丁点不满现况、想认命的感觉,但是现在觉得还是不想认命。当然,在新的跑道,有新的任务和挑战,能感觉到还是有机会的。在乎的,或许是究竟能得到多少认同。

从一开始工作,并没有想到自己会在一个地方待十年之久。十年不短,又是一句老话,人生能有几个十年。我的这十年,用得值不值得?我自己也很难衡量。

与五年后、十年后的我共勉。


2009/07/07

从诺基亚的music services bundled with handsets谈起

基亚说,它将把手机和音乐下载捆绑起来一起卖。买了手机就可以无限量下载歌曲,听上一年半载。

和同事聊起这个行销创意。Nokia的这个做法,或者是Google在中国的谷歌音乐,在某种程度上可能是可行的。

我觉得,唱片公司动不动就拿上载人开刀的做法,最多只是杀鸡儆猴,最后一定无法改变大趋势,因为互联网是一种destructive technology,它会打破现有的经济和市场模式,让所有可以通过互联网传播的事物拥有新的价值。说白一点,这些在网上提供音乐或影片或信息的供应商,最终要找到一个网上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

就好象当年新加坡大举反盗版光碟,零售商也降低VCD和DVD的价格。后来有一段时间,新加坡找不到翻版光碟,就算有,正版和低素质翻版的价钱差不了多少,我相信那时许多人宁愿花钱买正版。现在的情况是,大家从互联网下载。

我觉得,“the industry is exploring how it can capitalise on new technology and get paid for music in a completely new way”,是比较正确的态度。像Google在中国尝试提供音乐免费下载的做法——先制造人流,再从中创造收入渠道,Nokia让人付些钱就可无限量下载,这些免费下或付些钱就可以无限量下载的做法,对消费者确实很有吸引力,毕竟一种类似的不合法模式早已出现。

现在网上有很多文件共享的网站,例如鼻祖Rapidshare、后来的Megashares、Megaupload、Hotfile等。还有很多很先进的下载软件,方便这些文件共享网站的订户,24小时不间断、随时pause、随时continue地下载任何东西。这些网站通常有1个月、3个月、6个月或一年的订购配套。不订购的网民可以从这些网站下载,但付费订户的下载速度快,可以无限量下载。

很多人将音乐、杂志、软件、电脑游戏、电玩游戏、甚至将1080p的高清电影和720p的高清剧集上载到这些网站让人下载。一部1080p的电影大概7.4GB,速度快的话不用一小时就可以看了。最新的港剧、美剧、日剧,几乎是当地播出一两个小时后,这里就可以下载来看了。这也是为什么mioTV和Starhub开始推出和剧集原产地同步播映的节目配套。

当然,这当中还有一些现实限制,例如这些1080p的影片素质不比真正的BluRay,画面素质仍经过压缩;而且要等BluRay光碟面市后,有人上载了才可以下载来看;电脑游戏和软件充斥着病毒。一些电影还是要及时看,一些电脑游戏还是值得支持正版,例如最近的Transformers 2、Terminator Salvation、The Sims 3,所以电影公司和电脑游戏商还是可以赚到消费者的钱。这些互联网翻版的缺点,也正好是正版商的优点。

我想,为什么不把这些非法转为合法?那它们的收入就可以成为正版商的收入了。如果有一家公司能够和所有的电影公司、电脑游戏商、杂志社、软件公司等达成联盟,推出一些价钱配套(当然必须是能够跟这些非法的文件共享网站竞争的价位),让人无限量下载或限定每天某个下载量,应该可以吸引到客户。不必担心消费者下载了比付费还多的content,毕竟消费者不可能拥有无穷尽的hard disk和DVD来储存这些content,更不可能消化得了这么多的content。

这会牵涉到版权问题、创作人的版权费等问题,整个value chain的价值会重新分配。如果正版商愿意放开心胸接受这个destructive technology,最终会来到一个新的平衡点。

问题是它们能不能接受收入会比以前少这个必然结果?

2009/03/23

你也辛苦了vs.这是我的份内事

天报纸的国际版位很大,所以昨天我们三个做翻译的,都译写了很多条稿件。负责看稿和发稿给编辑的副主任下班前发了个电邮谢谢我们三个,说“今天辛苦你们了”。

我当下的反应是回复电邮说:“别客气,我们都是打一份工,这是份内事。”

另外两位女同事也回应了,在相差不到一分钟陆续收到她们的回复,竟是异口同声说:“你要看我们的稿,你也辛苦了。”

Hmmmm,值得玩味的回应。简单的电邮,显示了一般男女之间的差异。我这个男人显露的是先想到自己:这是份内事;两个女人想到的则是对方:你也辛苦了。

和妻聊起,她说,这可能显示女人比较细心,会注意到别人的感受,男人就显得粗心。又或者说是男人比较理性,女人比较感性。

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

2009/03/15

换Logo

晚离开公司去用晚餐时,发现工人在换公司徽标。

这个徽标应该是去年经济大好,一切风生水起的时候冒起的做法。公司还请大家参加设计比赛,当然我这种不懂设计的人是没参加。忘了这个徽标最后是怎么来的,印象中,公司企业通讯部门好像发了个电邮给大家,解释新徽标的意义。

换徽标是好意,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同旧时代划下逗号的象征。几年前换大老板,旧时代的包袱似乎终于被丢掉了,企业文化也开始出现变化,公司对新投资所愿冒的风险似乎也更大了。

不过,不凑巧的是,今年遇上经济衰退,几天前才刚宣布削减薪金,还有人在汇报会上问起了更换徽标所花的钱。意思浅浅,当然是希望公司解释这笔钱没有影响到公司利润和员工福利。

其实,今年大家领到花红,还是工作近10年来最多的一次,可见去年公司业绩有多么好。只不过,没想到风水轮流转,领了花红不到三个月,情况急转直下。正如一些人所说的,领的花红有一部分要吐出来了。

薪水少了4%,心情好像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可能是因为对时局的无力感,所以抱着能怎样的心情。形势好的时候没能离开转换跑道,形势不好就只能坐困围城,接受任何安排。

傍晚6点多才来大阵仗安装外墙上的徽标,会不会太迟了一点啊?公司里里外外还有大大小小的徽标,今晚能换得完吗?

一个下班的同事问说:“不知道换徽标有没有看过风水,选好日子和时间?”华人很相信风水,香港人就特别倚重风水。新加坡表面上看不出注重风水,但暗地里很多人都相信风水,滨海湾金沙就是按足风水之说来设计的。政治人物当中也有相信风水之人。听说,当年建造地铁网络会破坏龙脉,所以必须在全岛各地安置八卦,于是政府就推出了有八角形图案的一元硬币,八卦就这么到了全国每一个角落。

可是,公司的大老板似乎不是相信风水之人。但那个同事就说:“很难说的,很多政治人物都相信风水的。”

Hmmm,或许是看过了风水,傍晚6点是吉时。今天是农历二月十九观音诞,是好日子,宜祈福、求嗣、開光、塑繪、齋醮、訂盟、納采、嫁娶、拆卸、安床、入宅、安香、移柩、修墳、安葬、謝土、栽種、解除、冠笄、裁衣、移徙、修造、動土、豎柱、放水、啟鑽、立碑……

承诺……

经差不多一个月没有在这边写过一个字了。前一阵子,一直都是邻国的政治纠纷令人觉得不胜烦扰,已经到了不想一来到这里就是写马国政治的post,所以就这么停了一阵子。

哪里知道,一停了下来,神经末梢变得不灵敏,很少产生深刻的感受,也就没啥可写。

不过,在过去一个月里,还是给了几个承诺,几个让我觉得不能松懈下来的承诺,但是也有一件事情可说是松了一口气。

立下的承诺是房老师邀的两篇稿,一篇是
为《爝火》月刊写的,另一篇是母校庆祝100周年的特刊稿。前者的截止日期比较紧,后者还有两年!我是喜欢写东西,所以老师来邀稿,我马上就答应了。不过,要写些什么东西,却是让我伤脑筋。照理,这份工作可以让我有很多东西、很多题材可写,但很多时候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太多了,让我有点不知从何下手的感觉。另一个原因,可能是我经常不会花很多时间去思考问题,去思考自己对事情的看法和感受,所以对事情欠缺深刻的体会。

另一个承诺也算是重大的,有一位在美国定居的朋友今年底要回来结婚,要在马国举行传统仪式和摆喜酒,邀我当她婚礼的摄影师。我当然很兴奋,学摄影这么久,在很多婚礼看过很多摄影师拍照,自己也想尝试一下,但这里同事结婚,当然是找摄影同事了,肯定不会来找我。现在终于有机会试一试不同的摄影主题,真的是很兴奋、很期待。不过,也有压力,我只试过帮朋友用摄像机记录他的婚礼,用相机的,还没试过。还好从现在到年底还有大半年时间可以去摸索、去请教同事。

让我松一口气的事情就是这个月底不必去雅加达采访印尼大选。早前上司说过好几次要让我去采访印尼国会选举,只待更高层确定预算之后作出批准。我是有点期待,但更多的担心,因为一直尝试同当地的同行及朋友安排支援,但毕竟不是真正熟悉的朋友,上司也没有提供这方面的帮助,所以事倍功半。在这种情况下,无论多有经验,去到人生地不熟的地方,是很难在这么短的时间里采访到有价值的新闻。到了最近,我已经不是很想去了。所幸更高层一直没有决定下来,我终于等不及,加上月底也计划回乡扫墓,所以终于发电邮催促上司作出了不去的决定,也申请了年假和购买了回乡的车票。这件事终于是不必去,送了一口气。

2009/02/04

故意漏网的新闻?

然是新闻工作者,但什么新闻可以采访报道,有时候确实不是记者的决定。

例如彭博社的这则新闻,回答了很多人心中的问题,但这么重要的新闻,竟然不是出自本地媒体。本地甚至没有一家媒体敢刊登这则新闻,本地许多心中有这个问题的人,都无法看到这么好的答案了。

Singapore, Investor in UBS, Citigroup, Says Worst Yet to Come

By Shamim Adam and Haslinda Amin

Jan. 29 (Bloomberg) -- Singapore, whose state-owned funds invested about $24 billion in UBS AG, Citigroup Inc. and Merrill Lynch & Co. in the past 14 months, said the worst of the credit crunch is yet to come.

The world’s biggest banks still have toxic assets on their balance sheets, which are clogging up their ability to lend, Singapore Finance Minister Tharman Shanmugaratnam said in an interview with Bloomberg Television yesterday. The finance ministry oversees Government of Singapore Investment Corp. and Temasek Holdings Pte, each managing more than $100 billion.

Banks are still focusing on replenishing capital “and estimates of the extent of bad assets on their books are still on the upswing,” he said. “We haven’t seen the worst yet.”

Bank losses worldwide from U.S.-originated bad assets may reach $2.2 trillion, the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said yesterday, more than the $1.4 trillion it predicted in October. U.S. President Barack Obama’s administration and federal regulators are considering setting up a “bad bank” that would absorb illiquid assets from otherwise healthy financial firms.

Governments across Europe have injected capital into banks to ensure that lending to companies and consumers doesn’t freeze up. European Union regulators yesterday approved France’s plan to increase its funding for recapitalization of banks including BNP Paribas SA and Societe Generale SA to 11 billion euros ($14.5 billion), from an initial proposal for 10.5 billion euros.

Ireland’s government last month said it would invest 2 billion euros in Allied Irish and Bank of Ireland, the country’s biggest lenders.

‘Foot the Bill’

“It’s right that governments are focusing on recapitalization in the West and they’re trying their best to incentivize new lending,” Shanmugaratnam said. “It’s too early to say how successful this will be. Governments have to take more risk, and that means taxpayers have to be willing to foot part of the bill.”

The IMF report released yesterday signaled that writedowns and losses at banks totaling $1.1 trillion so far are only half of what’s to come. Losses on that scale would leave banks needing at least $500 billion in fresh capital to restore confidence in their balance sheets, the fund said.

Singapore’s leaders have defended the performance of the city’s state-owned investment companies after a plunge in the value of their stakes in Citigroup, Merrill Lynch and other global banks.

GIC, which manages the country’s reserves, invested about $18 billion in UBS and Citigroup since December 2007. Temasek, which has a $130 billion portfolio, increased investments in Merrill Lynch and Barclays Plc as the credit market collapsed in 2007 and 2008.

‘Well Diversified’

Temasek was the biggest shareholder in Merrill Lynch before the securities firm was taken over by Bank of America Corp. It is also the largest shareholder of banks including London-based Standard Chartered Plc and Singapore’s DBS Group Holdings Ltd., and has holdings in India’s ICICI Bank and other lenders in Indonesia, South Korea and Pakistan.

Temasek and GIC remain “well diversified” enough in their portfolios to offer the long-term returns the government seeks, Shanmugaratnam said.

“We would be very worried if global banks comprise a large proportion of the portfolios of GIC or Temasek, or for that matter, any of the highly vulnerable industries globally,” the minister said. “But these are diversified portfolios.”

Performed ‘Credibly’

Temasek and GIC have performed “credibly by international standards,” he said. Temasek had an average 18 percent annual return on investment since its inception in 1974. GIC said in September that annual returns in the past 20 years averaged 7.8 percent in U.S. dollar terms, compared with about 6 percent for the MSCI World Index.

GIC last year also said it’s boosting investments in emerging markets, private equity and other asset classes to raise returns after cutting back stocks and holdings in developed nations.

“I’m comfortable with the actions both Temasek and GIC have taken early in this crisis to reduce risk, to move into more liquid asset allocation and to prepare for opportunities in this downturn,” Shanmugaratnam said. “We’ve got to make sure we maintain that record of prudent investments for the portfolio as a whole, diversifying risks, and being prepared for crises from time to time.”

To contact the reporters on this story: Shamim Adam in Singapore at sadam2@bloomberg.net; Haslinda Amin in Singapore at hamin1@bloomberg.net

Last Updated: January 28, 2009 19:53 EST

2008/10/13

国家责任指数

前中科院公布了“国家健康报告”,中国在国家“责任”指数排行榜上名列第一,美国倒数第一,新加坡也是敬陪末座。

对于中国能够排到第一,第一个反应就是,中国的毒奶粉已经祸害全球,中国哪还算得上对世界负责任的国家?中国经常发生贪污腐败造成的弊端惨祸,这也算不上对国民负责任吧?

今天看到路透社的一篇文章详细分析东方的“国家”和西方的“国家”,显然西方的民主发展历程对国家与政府有较深厚和详尽的定义,东方则为了便于统治而采取了模糊化的国家政府概念。有意思!

google了一下,原来对“国家责任指数”嗖之以鼻的人多的是。

2008/10/07

国际一周纪念

到国际组,刚好一周了。七天来工作了四天,休了三天。

来到新组别的第一个感觉是,同事都不错,很helpful,很好心。可能正如许多人所说的,这里只有一个共同的敌人。

在这里的第二天,就马上感觉稿量很大。那天我好像总共写了2400字,是我在过去那个组别的一倍。不过话说回来,以前那个组须要出去跑新闻,在外活动时也得花功夫采集信息,所以不能单单只衡量字数的多寡。

这里的文字写得多,资料也要看得多。例如我总算弄清楚众议院是下议院,参议院是上议院,进而弄清楚众议院叫House of Representatives,参议院叫House of Senate。在英国,上议院叫House of Lord,下议院叫House of Common。这些名字的来由都很有意思,真的是人类政治和文明发展的智慧积累。

今天就搞清楚了迪拜在发展什么大项目,因为每次看到太多什么棕榈群岛、世界地图群岛,都搞不清楚到底是哪个中东城市的。现在因为要写新闻,所以得去弄清楚。

不过,星期日和星期一这两天,稿量又掉了下来,这两天写得不多,可能就1500字不到。在这组待过的同事说,这里的主任曾告诉她,这里平均每天得写2800字。这还真多,加上要阅读的资料,功夫可要下得不少。

回想今年五六月,其实提出换组要求还要了我很大的勇气。

人就是这样,在一个环境久了,熟悉了,有了confort zone,就不想离开,不想到一个自己不熟悉的新环境,怕重新开始,怕失去原来的价值。真佩服经常跳槽换工作的人,有那种不断探索的心情。有个同事说,她丈夫在9年里换了6份工作。哇噻,真不容易!

年中提出要求前,确实对原组的环境有些气馁。可能正好是这股气馁,让我有了勇气,把想了一年多事情说出口、付诸行动。

很多同事问我“习不习惯”。我想,我会很快习惯的。

2008/09/30

9年之痒

同事问我,终于要离开了,有什么感想?有没有在倒数?有没有很期待?有没有解脱的感觉?

人非草木,说没有感觉是骗人的,但我想我不会是那种万般不舍、留着泪离开的人。

可能因为从小就离家独立生活的关系,加上小学毕业、中学毕业后,都是独自一人到另一个地方念书,身边没有一个好朋友跟着来,而是每到一个地方就有一批好朋友。

或许这让我特别相信,天下无不散之筵席。

反正,我也不是离开报馆,只是换一个组别,所以其实没太大的变化,同事兼好友还是在那里。

我想,我还是期待“过档”的。我向来对国际新闻有兴趣,恐怕还多过本地新闻。

这次的“离开”,push factor大过pull factor吧!过了9年,我是想换另一个做新闻的环境。我也确实相信,当一个记者,即便在一个专线多么出色,若没有本地新闻以外的经验,记者本身的价值还是不够的。在采访组,近年来人多口杂,做新闻面对越来越多挑战,或许这就是换环境的契机吧!

采访组的最后第二夜

晚收拾在采访组的座位,清理了9年前进报馆便一直收到现在的文档资料——采访组记者:成功的第一步。

忘了我当初有没有细看,但是已没什么印象,或者是因为当初懵懵懂懂,所以看了也没什么印象。原来,厚厚一叠资料,里头有前任总编辑黎德源手笔的指示,日期是1989年。当然,这不是给我的指示,是给当时的同事的。还有一张打印出来的电邮,日期是1993年的,是某个同事提醒大家采访时带录音机,保护自己也方便翻查被采访人的谈话。

002这些电邮、指示当年就这么收藏下来,复印又复印,一代传一代,连我这个在1999年加入的人,都还能拿到1989年发出的指示,整整相差10年了。

有些东西,代代相传固然是好事,然有时却是一大包袱。惟有放下包袱,才能进步。

一叠资料当中,还有2000年的一份采访会议报告。原来那时我们开采访会议,还有会议报告的。看日期,我加入刚好一年多一些,我在会议上发问了。

虽然我平时有半年收拾一次座位的习惯,但是要收拾9年来的东西,原来还是很多的。眼睛看得到有不少,眼睛看不到的原来还有很多。

除了这些,这次调组还丢弃了多年积累下来的文件、纸张、资料,很多是一直以来不舍得丢弃的东西,一直告诉自己这些对自己来说是有历史价值的,日后可能可以拿来回味的。可是收拾的时候发现,我真的收了很多,搬座位的时候我会搬到“siao”,办公室也不适合放那么多东西,更不想搬回家里。最终还是做了垃圾桶的决定。

昨晚,终于达到了八八九九的程度。

2008/09/25

JC Sum和Magic Babe Ning的幻术表演

晚在克拉码头采访他们两人的幻术表演。

乍看之下,确实很神奇,可以在一瞬间一次过把三个人从Central门口teleport到Read Bridge上,也难怪现场观众非常赞叹两人的表演。

不过,静下心来想想,表演过程中有不完美之处,感觉有欺骗观众之处。

首先,Central前的舞台上放了三个包了黑布的箱子。虽说舞台后、舞台下都是空空的,看不出有机关,但是三个黑箱子在三个参与者进去前都不曾打开让观众一睹内里。

这似乎跟很多高级幻术表演不一致。印象中,这类teleportation幻术表演,强调过程透明,让观众深信真的有teleportation,所以在表演者进入黑箱子前,魔术师都会敞开黑布,让观众看个究竟。这么做会加强幻术效果,可是JC Sum和Magic Babe Ning并没有这么做。

我的感觉是,黑箱子里其实有机关,并没有什么teleportation。

再来,Central起点这边有好几千对眼睛,三个事先挑选的参与者在五六千对眼睛前变走,参与者一瞬间出现在250公尺外的侨上。然而,这五六千对眼睛之能透过屏幕观看三人在桥上出现。说实在,屏幕上所见相当模糊,桥上摄影师距离三人有一段距离,Central这边的屏幕根本看不清楚三个人的样子,只是看到同样颜色的衣服。而且,桥上的观众距离三人出现的黑箱子显然很远,不像Central这边,观众距离黑箱子很近。

JC Sum事先在一张明信片上写了地址,撕成两个部分,一半放入一个男参与者口袋,另一半由Magic Babe Ning拿着。JC Sum在Central这边把人变走,Ning在另一边迎接三人。男参与者出现后,立即交出一半明信片与Ning的另一半对接1,显示无花无假。镜头很快地拍摄这一幕。

很快地,Ning让这三人进入黑箱子里,又把他们变走了。

事后采访时,JC Sum说,会在适当时候把三人变回来。

当然,魔术本来就不是真的,只是JC和Ning在呈献过程中不够透明,就显得技术并不是真的那么高。

DPP_0001

三个参与者先走进黑箱子里。 

DPP_0002

JC Sum手一挥,黑箱子上爆出烟火。 

DPP_0003

黑布掉下来,三个参与者不见了。

2008/08/28

基层领袖与吴作栋的对话会

因为不是政治记者,所以很少有机会采访吴作栋、李显龙等政治领袖与基层领袖的对话会。

可是今天临时中箭,去帮忙采访吴作栋一众议员与马林百列集选区两百多个基层领袖的对话会。

也让我看到一个奇怪的母亲。希望她并不代表多数的新加坡人。

一个芽笼士乃的女性基层领袖站起来说她对鼓励生育的看法。她说,多生育孩子并不是有金钱就能做到的。生孩子遇到的难题在进小学之前还不大,小孩进小学之后问题才会逐渐出现。她把去学校上课前的孩子形容为“天使”,开始到学校上课后的孩子会变成“恶魔”。

然后她又以自己作为两个孩子的母亲为例。她说,两个孩子两双校鞋,为孩子洗这两双校鞋让她觉得是一件苦不堪言的事情。她要求吴作栋让学校换掉穿白鞋的做法。后来她还说,换成其他颜色的鞋子可以节省用水。

说完鞋子,她说自己是搞playground school的。她的顾客都称赞她在学校里灌输孩子正确的价值观和礼貌,孩子回到家里还会把这些礼貌应用到生活上,例如爸爸晚上下班回到家,孩子会想到爸爸辛苦工作回到家,自动把电视机的声量调低等。

听了这个女人前半部分的话,我心里早已骂到乱了!

这女人帮孩子洗鞋子,这是哪门子的正确价值观?礼貌?好心,我小学就开始自己洗校鞋,鞋子干了自己涂白鞋油,再晾干。如果新加坡每个父母都要帮孩子洗鞋子,天哪,新一代的年轻人好命死了,这不行啊!

再听她说在playground school里灌输顾客的孩子正确礼貌和价值观,我想,怎么这女人会教别人的孩子,就不会教自己的孩子?

吴作栋还蛮有耐性的,跟她解释教育部并没有规定校服一定得佩白鞋,学校可以自行决定。吴作栋也很幽默地说,即使校鞋换成黑色的,不见得就不用洗鞋子。(我当时心想,就是嘛!)

跟这样的女人对话,吐血死了!

后来有另一个男人站起来发表他对政治言论空间开放的看法。他提到其中一点说,与其让人在难以管制的互联网空间大放厥词,不如在一个眼睛看得到、容易管理控制的地方让人去示威。

首先,怎么这人把互联网看作是洪水猛兽?互联网只不过是一个媒介、一个工具,如果政府没有问题,任你在虚拟空间或芳林公园胡说什么,政府都不会倒。

王世丰解释这一点就说得很好。他认为,互联网只不过是一个工具,在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地,首要原因是政府施政有问题,互联网才会被成功,在新加坡政府继续good governance的前提下,他看不出进一步开放政治空间会有什么负面影响。

说到国会议员,马林百列这几位议员里,看得出谢建平说话的语气常以政府代言人自居。他在解释一些政府政策的时候,会说“我们”、“我们的政策”,听在耳朵里,不是很舒服,因为我觉得议员始终是人民代议士。

在新加坡,虽然议员都是执政党的,议员得扮演政府和人民之间的桥梁,在某些情况下得解释政府的政策,但是我觉得议员应该区分自己和政府的角色,在自己和政府之间划出一条界线,而且应该拉近自己和民众的距离。打个比方,如果议员的两边分别是政府和人民,那议员和民众的距离应该是近一些的。

今天采访这个对话会回来不必写稿,所以才可以在这里“大放厥词”吧!

2008/07/26

作新闻

在这行待得久了,你会发现很多时候我们做的不是采访新闻,而是“作新闻”。

今天,被老板叫作一条稿。不算是新闻了,所以不能说是作新闻。

老编们没有预料到版位太大,新闻太少。可是不知为何几天前没有先为星期日的版位张罗一番。结果,今晚我分到一些位子,要我填猪肉。

题材是花园节,800字左右。

怎么办呢?我还没去过花园节。第一届举办时我人在香港,没能去参观。这一届,我打算下周三、周四才去。没到过,又怎么想像呢?

没法子了,找出《Straits Times Life》,抄也好,翻译也好,总之主任老编要看到一篇稿就是了。

哈,所幸,在这行待久了,整理翻译还是一件拿手事。

(回想一下,这样的事情昨天才发生:同事nar前天采访briefing回来,汇报没人要听,也没人给予她任何指示。结果都到昨天才规划。像这样的事情,小规模的,可能每天都在循环发生,大规模的,可能每周都在循环。问题在哪里?我想,欠缺一个有效的机制和领导。鱼翅,虽说即煮即食最新鲜,但是鱼翅材料如果能够早一天拿到,现做一些预备工作,是可以让上桌的鱼翅更鲜美。)

2008/07/23

Breaking News! -- We can catch the latest season of US series as early as one day after US telecast

Singtel has just announced a new package called Season Pass, which allow mio TV subscribers to catch the latest top US series as early as 24 hours after US telecast. More than 50 red hot series will be shown including Prison Break (Season 4), Lost (Season 5), Ugly Betty (Season 3) and etc.

In order for subscribers to catch up with these series, mio TV is also offering an adhoc service Favourite-On-Demand, so that subscribers can watch the immediate past season of these series within next three months. This service cost $9.99 per month and ends at 31 Oct.

Well, I have to say, this is definitely a good news to consumers, especially for people that like to watch US series. As for people that resort to illegal downloads due to the lack of such service currently, it all depends on how much will mio TV charge.

I would probably subscribe to its service, if they charge less than $20 per month with unlimited titles of series. Hahaha... Am I dream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