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5/13
本报“内政部”
话说最近差点漏新闻,结果十万火急的情况下,出来的新闻捅了很多蜂窝。事实上,这些不能算是严重的过失,因为这则新闻是了政府不想让媒体报道的事情。
已开始捅了蜂窝,后续自然出现很多本地媒体人喜欢用“地雷”来形容的陷阱。
今天我就经历了一个。
看到我刚才写好的新闻,不看还好,一看原来是我的国际新闻经过了“内部政治审查”。
原来“政治组”的作用,就是照顾最高领导人的感受,确保出街的新闻不会令领导人不高兴。
政治组,仿佛就是政府埋植在报馆里的第一道防线,只要政府不高兴这样的新闻见报,就得负起灭火的责任。
没想到,来到了与本地新闻打交道最少的国际新闻组,还是会被政治组赏一个巴掌。
2008/09/28
一级方程式
我不是F1迷,一直以来被人问起,我都是这么回答。
不过,既然F1在家门前举行,这几天来我都看了。
这个比赛还真有它的魅力。看了第一天的练习,能够看到熟悉的景色随着赛车不断变换,还蛮过瘾的。因此接着第二天的排位赛也准时守在电视机前。第三天正赛,既然电视台直播,而我也没出门,就也看了吧!
看比赛,最紧张刺激的还是看到赛车出状况。排位赛的时候,Alonso的雷诺赛车竟然出状况不能动。想不到,这种技术水平这么高的赛车,竟然也有“死火”的时候。
正赛这晚的状况就更多了。先是雷诺一辆赛车在浮动舞台前的赛道摔尾,车尾撞向围栏,整个车尾都粉碎了,还好车手没事,可以自己爬出车外。
雷诺车手出事没多久,法拉利的Masa在pit添油时,竟然在油管还没拔出来就开车,结果整条油管被拖着走,还喷出大量汽油,一个技师也被绊倒在地。还好,Masa大概从倒后镜看到油管,在开出pit之前停了下来,等待队友拯救。好笑的是,他的队友拖了好一阵子才冲上前帮他拔油管。油管被拖走时大概卡住了,得花一番功夫才能把油管拔出来。整个过程还相当惊险兼好笑!
后来旁述说,是法拉利车队使用的红绿灯系统出问题,在油管还没拔出来就显示绿灯,所以Masa才会把车开出去。旁述还说,只有法拉利车队用红绿灯系统指示车手,其他车队都用最传统的人力举“break”或“go”的牌子。据说,这不是法拉利车队第一次出现这个问题。
所以说,有时候,太先进也不尽然是好事。
后来,不知道是法拉利的哪个车手,在浮动舞台观众席隧道入口处走错路,U turn时害后面跟来的一辆赛车撞上栏杆。那个车手肯定要破口大骂了。
在电视上也看到有个人不知道在哪里的观众席前抛东西,东西却掉进海里。很好奇,警察会不会抓他,告他乱丢垃圾?
最后几圈时,法拉利的另一个车手大概是操之过急,在前最高法院之后的弯路滑向栏杆,把右前轮都撞脱了。Out!
最后,排位赛时因赛车故障只能在正赛以第15位出发的Alonso,竟然夺得冠军。
所以说,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2008/09/25
JC Sum和Magic Babe Ning的幻术表演
昨晚在克拉码头采访他们两人的幻术表演。
乍看之下,确实很神奇,可以在一瞬间一次过把三个人从Central门口teleport到Read Bridge上,也难怪现场观众非常赞叹两人的表演。
不过,静下心来想想,表演过程中有不完美之处,感觉有欺骗观众之处。
首先,Central前的舞台上放了三个包了黑布的箱子。虽说舞台后、舞台下都是空空的,看不出有机关,但是三个黑箱子在三个参与者进去前都不曾打开让观众一睹内里。
这似乎跟很多高级幻术表演不一致。印象中,这类teleportation幻术表演,强调过程透明,让观众深信真的有teleportation,所以在表演者进入黑箱子前,魔术师都会敞开黑布,让观众看个究竟。这么做会加强幻术效果,可是JC Sum和Magic Babe Ning并没有这么做。
我的感觉是,黑箱子里其实有机关,并没有什么teleportation。
再来,Central起点这边有好几千对眼睛,三个事先挑选的参与者在五六千对眼睛前变走,参与者一瞬间出现在250公尺外的侨上。然而,这五六千对眼睛之能透过屏幕观看三人在桥上出现。说实在,屏幕上所见相当模糊,桥上摄影师距离三人有一段距离,Central这边的屏幕根本看不清楚三个人的样子,只是看到同样颜色的衣服。而且,桥上的观众距离三人出现的黑箱子显然很远,不像Central这边,观众距离黑箱子很近。
JC Sum事先在一张明信片上写了地址,撕成两个部分,一半放入一个男参与者口袋,另一半由Magic Babe Ning拿着。JC Sum在Central这边把人变走,Ning在另一边迎接三人。男参与者出现后,立即交出一半明信片与Ning的另一半对接1,显示无花无假。镜头很快地拍摄这一幕。
很快地,Ning让这三人进入黑箱子里,又把他们变走了。
事后采访时,JC Sum说,会在适当时候把三人变回来。
当然,魔术本来就不是真的,只是JC和Ning在呈献过程中不够透明,就显得技术并不是真的那么高。
三个参与者先走进黑箱子里。
JC Sum手一挥,黑箱子上爆出烟火。
黑布掉下来,三个参与者不见了。
2008/09/01
《早报》被刷了一巴掌
前天的《早报》封面是一整版的“为世界华文文学,新港并肩打拼”广告。
我以为早报有份参与打拼,细看,原来没有。在“世界当代华文文学精读文库”的委员会名单里,没有新加坡华文报的媒体人。单看这一版广告,早报在推动华文文学上,似乎被边缘化了。
世界华文媒体有限公司,我以为和新加坡报业控股华文报集团是河水不犯井水的。不过,现在看样子,世界华文媒体似乎有意思要在中国以外的华文市场扮演领头羊的角色。看张晓卿多年来在东南亚华文媒体业呼风唤雨的本事,华文报集团会面对巨大挑战。
华文报集团刻下肯定面对国内市场读者群萎缩的情况,也一直无法走出新加坡,而世界华文媒体似乎没有受到这些情况所局限。
早报对中国政治领导人的影响力开始得比较早,可是一直无法把这种影响力扩大和提升。如今单靠《早报》这个品牌与世界华文媒体较量,恐怕是一场难缠之争。
无论如何,作为华人,我只希望看到华文百花齐放,但不愿任何一方出现伤亡。
2008/08/28
新加坡和牙买加
北京奥运会后,很多新加坡人都会拿新加坡来和牙买加比较。牙买加的人口只有280万,可是却土生土长了多个短跑金牌名将。
新加坡看在眼里,当然会很受鼓励,因为280万也可以出世界冠军,400 多万当然更加可以了。
我也对新加坡的体校和培养体育人才的制度有一定程度的信心。我想,新加坡有的是钱,只要愿意花钱,硬件上的建设和教练的输入应该不是问题。
只是,我想新加坡和牙买加的一个根本差别是社会的富裕程度。牙买加的人均生产总值不过是4300美元,是新加坡的十二分之一。我相信,在牙买加,体育运动会是很多人想出人头地的其中一个出路。可是对很多新加坡人来说,我想没有多少个会想在体育运动出人头地。
当然,以人均生产总值而言,美国也很高。不过,毕竟美国的环境和新加坡很不一样,美国人的心态和新加坡人也很不一样。这些差别可以造就运动人才。
在新加坡,年轻一代的生活过得很舒适,恐怕很难承受得起金牌级选手所要承受的那种辛苦,年轻一代可能更加愿意往学术发展。
而且,中小学的竞争已经非常激烈,经过这一环的洗礼,恐怕不会有多少人还有余力去参加体育训练。如果你能够在学业竞争激烈的中小学脱颖而出,你会宁可继续念书、读博士,而不是去参加体育训练。
Comex 2008
Hor...
趁今天是星期四,而且趁时间还早,中午12点半就到Comex走走。哗,人潮还是这么多,或许是一年比一年多。
原以为今天第一天,而且又是刚开始,人潮应该没那么多,结果我看是有不少请假去疯狂购物。
这年头,做gadget生意恐怕是最好赚的!
说实在,现场那种买气,任谁走了进去,都会受影响,很容易不理智的就想花钱,看到电脑LCD这么便宜,22寸的价钱比我当年买17寸的还要便宜,就受不了,有一种便宜货不拣白不拣的感觉。忍住……
各种各样的compact digital camera、DSLR,多到眼花缭乱,还好我已经有了自认为够好的,所以不用去看这些相机。
看到这种买气,原本很想花钱,想说买些Compact Flash吧,发正以后出国旅行总会需要多一些,趁现在便宜买吧!
可是再想想,都说是以后,现在用不到,买了也是白白放着,以后要出国才买吧,搞不好到时更便宜。
总算,让我看到可以参与其中的,就是把现在订购的星和MaxOnline换成M1的Fixed Line Broadband。应该可以省一点钱,今晚算一算,明天去申请M1的。
基层领袖与吴作栋的对话会
因为不是政治记者,所以很少有机会采访吴作栋、李显龙等政治领袖与基层领袖的对话会。
可是今天临时中箭,去帮忙采访吴作栋一众议员与马林百列集选区两百多个基层领袖的对话会。
也让我看到一个奇怪的母亲。希望她并不代表多数的新加坡人。
一个芽笼士乃的女性基层领袖站起来说她对鼓励生育的看法。她说,多生育孩子并不是有金钱就能做到的。生孩子遇到的难题在进小学之前还不大,小孩进小学之后问题才会逐渐出现。她把去学校上课前的孩子形容为“天使”,开始到学校上课后的孩子会变成“恶魔”。
然后她又以自己作为两个孩子的母亲为例。她说,两个孩子两双校鞋,为孩子洗这两双校鞋让她觉得是一件苦不堪言的事情。她要求吴作栋让学校换掉穿白鞋的做法。后来她还说,换成其他颜色的鞋子可以节省用水。
说完鞋子,她说自己是搞playground school的。她的顾客都称赞她在学校里灌输孩子正确的价值观和礼貌,孩子回到家里还会把这些礼貌应用到生活上,例如爸爸晚上下班回到家,孩子会想到爸爸辛苦工作回到家,自动把电视机的声量调低等。
听了这个女人前半部分的话,我心里早已骂到乱了!
这女人帮孩子洗鞋子,这是哪门子的正确价值观?礼貌?好心,我小学就开始自己洗校鞋,鞋子干了自己涂白鞋油,再晾干。如果新加坡每个父母都要帮孩子洗鞋子,天哪,新一代的年轻人好命死了,这不行啊!
再听她说在playground school里灌输顾客的孩子正确礼貌和价值观,我想,怎么这女人会教别人的孩子,就不会教自己的孩子?
吴作栋还蛮有耐性的,跟她解释教育部并没有规定校服一定得佩白鞋,学校可以自行决定。吴作栋也很幽默地说,即使校鞋换成黑色的,不见得就不用洗鞋子。(我当时心想,就是嘛!)
跟这样的女人对话,吐血死了!
后来有另一个男人站起来发表他对政治言论空间开放的看法。他提到其中一点说,与其让人在难以管制的互联网空间大放厥词,不如在一个眼睛看得到、容易管理控制的地方让人去示威。
首先,怎么这人把互联网看作是洪水猛兽?互联网只不过是一个媒介、一个工具,如果政府没有问题,任你在虚拟空间或芳林公园胡说什么,政府都不会倒。
王世丰解释这一点就说得很好。他认为,互联网只不过是一个工具,在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地,首要原因是政府施政有问题,互联网才会被成功,在新加坡政府继续good governance的前提下,他看不出进一步开放政治空间会有什么负面影响。
说到国会议员,马林百列这几位议员里,看得出谢建平说话的语气常以政府代言人自居。他在解释一些政府政策的时候,会说“我们”、“我们的政策”,听在耳朵里,不是很舒服,因为我觉得议员始终是人民代议士。
在新加坡,虽然议员都是执政党的,议员得扮演政府和人民之间的桥梁,在某些情况下得解释政府的政策,但是我觉得议员应该区分自己和政府的角色,在自己和政府之间划出一条界线,而且应该拉近自己和民众的距离。打个比方,如果议员的两边分别是政府和人民,那议员和民众的距离应该是近一些的。
今天采访这个对话会回来不必写稿,所以才可以在这里“大放厥词”吧!
2008/08/20
用钱丢你:“生孩子去!”
直觉是,政府把钱丢在你脸上,要你去生孩子,却没有全盘照顾到人的全面发展所需。
首先,居住环境是否允许生超过三个孩子?
现在的组屋是有目共睹的越来越小。现在的五房式组屋远比20年前的小,三个卧房,夫妻用了一间,剩下的两家如何养四个孩子、五个孩子?孩子小的时候或许可以两个人挤一个房间,长大了之后呢?
或许有人会说,这是新加坡居住环境上的局限,不管生多生少,你都得适应这样的环境。如果真要这么说,还真的无言以对。然而,这样的居住环境是不是一个适合孩子成长的地方?
如无记错,现在的组屋设计都是根据平均家庭成员3.x个人来设计的。如果未来的家庭大小可能会成长到五人,那组屋设计就必须作出相应的调整。
有四五个孩子,出门也是问题。想买车的,恐怕得买MPV了,否则还真的装不下四五个孩子。
衣和食可能还是比较容易解决的问题,有钱就行了。
另一大问题当然是教育。孩子生了下来不是随便交给托儿所就行的。即便有最完善的托儿、学前、小学、中学和大学教育,家庭教育是必不可缺的一环。问题是,在夫妇都得工作的年代,如何进行家庭教育呢?现在的学校教育更是重视学业成绩多过人格培养,这更彰显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所谓,养不教,父之过啊!不要给社会制造祸胎。
想来,鼓励家庭生四五个孩子并不是理想之举,毕竟已不是过去那种需要很多孩子帮忙耕田的年代。
2008/08/19
2008/07/23
Breaking News! -- We can catch the latest season of US series as early as one day after US telecast
In order for subscribers to catch up with these series, mio TV is also offering an adhoc service Favourite-On-Demand, so that subscribers can watch the immediate past season of these series within next three months. This service cost $9.99 per month and ends at 31 Oct.
Well, I have to say, this is definitely a good news to consumers, especially for people that like to watch US series. As for people that resort to illegal downloads due to the lack of such service currently, it all depends on how much will mio TV charge.
I would probably subscribe to its service, if they charge less than $20 per month with unlimited titles of series. Hahaha... Am I dreaming?
2008/04/15
新加坡摩天观景轮,到底要不要亮?

Singapore Flyer
新加坡摩天观景轮这种灯光效果也敢叫效果,不要笑死人了。
真不明白业者是怎么想的,既然都已经花了这么多钱建造摩天轮,为什么不多花些钱,请专门搞建筑或结构灯光效果的公司来做灯光设计呢?我相信,摩天轮可能早在设计阶段就已经把灯光效果纳入考虑,可是显然设计团队引进的灯光效果公司无法突出摩天轮的结构,摩天轮的两根大支柱和细细的钢索,都没有被善用。灯光色彩的使用也相当保守。
新加坡就是这样,要亮化市区,可是做起事来扭扭捏捏,放不开,所以市区的亮化效果不见理想。依我看,摩天轮也陷入这种局面。
看看伦敦眼,看看大马之眼。

伦敦眼

大马之眼
即使是日本的小摩天轮,灯光效果都非常美。

北九州一个不知名的摩天轮
2007/12/02
如果这样的事情发生在台湾或中国……
菜园被红色染料污染的事件首次在媒体上曝光,是我的独家。虽然就此询问了有关的国防部和农粮局,但只得到它们愿意透露的信息,一些最关键的问题仍然是谜团,例如红色染料究竟是很么?究竟有没有毒?究竟对土地有没有长远影响?空军有没有在其他基地进行释放红烟的测试?有没有污染到其他地方?
菜农对事件的不满既然已经透过媒体公开,空军是否也应该通过媒体公开道歉和公开赔偿数额,让公众有知情权。公众不能只满足于“释放的剂量及时被吸入体内或沾染到皮肤也不会造成严重的健康问题”这样一句话。身为记者,我也非常不满国防部一句“我们会与受影响的菜农直接联系”。都什么年代了,一些能在太阳底下摊开来说的事情,为什么还要关起门来谈?
况且,什么叫“严重的健康问题”?“不会造成严重的健康问题”意味着“会有轻微的健康问题”?如果确实如此,空军或国防部就应该就此向受影响的公众公开道歉了。为什么说开放这么多年了,国防部总还是神神秘秘,仍然处于黑箱作业的年代?
独家新闻见报那一晚,和友人讨论,在中国的,这几年媒体已发挥监管的角色,类似的事情如果发生在中国,媒体应该可以拿到红色染料的样本,送到国外做检测。我很老实说,这样的事情没发生在我的工作生涯里,本地媒体恐怕也没有这种质疑政府部门的勇气。隔天收到风声说农粮局人员要在星期六一大早去菜园销毁蔬菜,同时在安排摄影员时冒出一句:“这种事情如果发生在台湾,一定闹得很大件事。”
空军扮演保家卫国的角色,然而在这次事件上,释放红烟并不是保家卫国要做的事,而只是为飞行表演作准备。农粮局为保食物安全,以最快的反应销毁受污染蔬菜,实不为过。然而,农民的利益有没有被妥善照顾到?人民是国家的主人,理应获得尊重及合理的对待。
电视台对这则事件的报道则反映出它仍然扮演政府喉舌的角色。整条一分多钟的新闻,我只看到农粮局人员的访问,以及交待事件的发生经过,完全没有反映农民的心声。那还做什么新闻呢?连定位都错了。最糟的是,新闻稿的用词遣字大部分都照搬我的新闻。
新加坡地小,应不应该发展农业一直是没有结局的辩论。前些日子的花岗石场设在农业地的例子,加上这次蔬菜被空军污染的事件,对发展农业的策略实在是一记当头棒喝。
2007/04/02
十楼的野猫(续)
原来,“十楼的野猫”被town council抓去了。
通告请猫的主人在4月3日前跟town council联络,否则猫就会被送到SPCA。我早前有打过电话问SPCA,SPCA说,它也无法保证一定会收留那只猫,如果猫的状况不容须它继续活下去,SPCA也会把它送去人道毁灭。
哎,可怜的十楼野猫。
希望它的主人赶快认领它吧!
2007/04/01
十楼的野猫

我看它可怜,大概过了三四天就买些猫粮喂它吃。结果,不喂则已,一喂不得了。它更加不肯离开了,而且还很粘人,每次我们进出门,它都在脚边磨蹭,后来还一直要进屋里来。这不是我们自己的家,可不能养它呀!
没法子,想说把它抓到一楼去,让它自生自灭。然而,这只猫还真有两下子。把它抓起来带到电梯里,它竟然在电梯里头发狠,想跑出去。到了一楼,电梯门一打开,它就一溜烟冲了出去,我们随着走出电梯一看,猫右转,直直冲到最旁边的楼梯,上去了!

妈呀!那只猫会认路的,会自己跑回楼上去,而且跑回十楼去。
没法子,我只好按SPCA网站教的方法,每次它要来粘我时,就用水泼它。嘿,有效!它果然怕了我,不再粘着我。
没过几天,隔壁邻居回来,发现有只猫住在她家的木门和铁门之间,吓得半死。原来邻居Cindy怕猫的。我在她晚上回家的时候帮她赶了两次猫。可是这也不是长远之计。
后来有一天晚上,Cindy带了人来,我从家里听见外头一阵尖叫声,紧接着是一阵骚动,然后一切回归平静。
后来我打电话问Cindy,她说她那晚找朋友把猫给抓到楼下去了。
我至今没再看见那只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