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科技世纪. Show all 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科技世纪. Show all posts

2009/12/16

My first Apple product

诞节的脚步声越来越清晰,我也趁第一通及星和突破新电信iPhone独家销售权而带来市场竞争这个“良机”,第一天就去排队买下生平第一个苹果产品。

虽然苹果是第一个推出个人电脑的品牌,虽然我使用电脑已经有20年之久,但从来不曾拥有一件苹果产品。第一次接触苹果电脑,还是踏入社会工作之后的事情。那时报馆还是使用苹果电脑,我那台苹果是机身和屏幕结合的小电脑,屏幕大概只有10寸,还是黑白的。那时最不习惯的是苹果老鼠。原来苹果老鼠只有一个键,开启软件只须点击一次,不像视窗电脑的老鼠有三个键,开软件须要点击两次。从此以后,我也把家里的老鼠设置换成只须点击一次。虽然公司电脑不需要用户做什么设置,但我的感觉是苹果电脑的设置相对比视窗电脑简单。

不过,这批老旧的苹果电脑没用多久,报馆就换了一批新电脑,全部使用视窗2000。最近,连摄影组的电脑也全换成视窗电脑,那几台G3都准备报销了。现在只剩美术组还在使用苹果电脑。

看过同事的Macbook,确实让我留下深刻印象。只是一直因为自己已经有一台强大的desktop,所以没想过要买苹果电脑。

去年买了宏达的“钻石”手机。刚开始的时候好像很酷,用久了之后,发现Windows Mobile 6.1真的不是一个很好的OS。钻石手机的电阻式触屏也是每况愈下,准确度越来越低,让我经常打错字。手机的容量有很大的限制,根本无法安装什么软件。

用了不到一年半,我已经抱怨连连,已经在考虑要不要提升到宏达的另一款手机“英雄”,或是iPhone。做了多番比较研究,咨询了一些使用这两款手机的同事后,我的决定——iPhone。

上个月看到第一通及星和公告天下它们即将引进iPhone的广告,我就希望能赶快让我的钻石手机眼不见为净。

现在还是刚开始使用iPhone的阶段,整体感觉非常好。它不只是一台智能手机,简直就是能打电话的电脑了。

希望一年后我对这台iPhone仍然维持这么高的评价。

2009/07/07

从诺基亚的music services bundled with handsets谈起

基亚说,它将把手机和音乐下载捆绑起来一起卖。买了手机就可以无限量下载歌曲,听上一年半载。

和同事聊起这个行销创意。Nokia的这个做法,或者是Google在中国的谷歌音乐,在某种程度上可能是可行的。

我觉得,唱片公司动不动就拿上载人开刀的做法,最多只是杀鸡儆猴,最后一定无法改变大趋势,因为互联网是一种destructive technology,它会打破现有的经济和市场模式,让所有可以通过互联网传播的事物拥有新的价值。说白一点,这些在网上提供音乐或影片或信息的供应商,最终要找到一个网上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

就好象当年新加坡大举反盗版光碟,零售商也降低VCD和DVD的价格。后来有一段时间,新加坡找不到翻版光碟,就算有,正版和低素质翻版的价钱差不了多少,我相信那时许多人宁愿花钱买正版。现在的情况是,大家从互联网下载。

我觉得,“the industry is exploring how it can capitalise on new technology and get paid for music in a completely new way”,是比较正确的态度。像Google在中国尝试提供音乐免费下载的做法——先制造人流,再从中创造收入渠道,Nokia让人付些钱就可无限量下载,这些免费下或付些钱就可以无限量下载的做法,对消费者确实很有吸引力,毕竟一种类似的不合法模式早已出现。

现在网上有很多文件共享的网站,例如鼻祖Rapidshare、后来的Megashares、Megaupload、Hotfile等。还有很多很先进的下载软件,方便这些文件共享网站的订户,24小时不间断、随时pause、随时continue地下载任何东西。这些网站通常有1个月、3个月、6个月或一年的订购配套。不订购的网民可以从这些网站下载,但付费订户的下载速度快,可以无限量下载。

很多人将音乐、杂志、软件、电脑游戏、电玩游戏、甚至将1080p的高清电影和720p的高清剧集上载到这些网站让人下载。一部1080p的电影大概7.4GB,速度快的话不用一小时就可以看了。最新的港剧、美剧、日剧,几乎是当地播出一两个小时后,这里就可以下载来看了。这也是为什么mioTV和Starhub开始推出和剧集原产地同步播映的节目配套。

当然,这当中还有一些现实限制,例如这些1080p的影片素质不比真正的BluRay,画面素质仍经过压缩;而且要等BluRay光碟面市后,有人上载了才可以下载来看;电脑游戏和软件充斥着病毒。一些电影还是要及时看,一些电脑游戏还是值得支持正版,例如最近的Transformers 2、Terminator Salvation、The Sims 3,所以电影公司和电脑游戏商还是可以赚到消费者的钱。这些互联网翻版的缺点,也正好是正版商的优点。

我想,为什么不把这些非法转为合法?那它们的收入就可以成为正版商的收入了。如果有一家公司能够和所有的电影公司、电脑游戏商、杂志社、软件公司等达成联盟,推出一些价钱配套(当然必须是能够跟这些非法的文件共享网站竞争的价位),让人无限量下载或限定每天某个下载量,应该可以吸引到客户。不必担心消费者下载了比付费还多的content,毕竟消费者不可能拥有无穷尽的hard disk和DVD来储存这些content,更不可能消化得了这么多的content。

这会牵涉到版权问题、创作人的版权费等问题,整个value chain的价值会重新分配。如果正版商愿意放开心胸接受这个destructive technology,最终会来到一个新的平衡点。

问题是它们能不能接受收入会比以前少这个必然结果?

2008/12/15

《PC Magazine》没有hardcopy版了

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几乎定期看美国版的《PC Magazine》。

开始的时候,是在杂志摊买来看,忘了一期是十多新元还是二十多新元,买了几个月,觉得实在贵,无法每个月都买,加上发现原来公司资料中心有订购,可以从资料是借阅,就省下每月十多元这笔钱了。缺点是不能借阅最新一期的,只能借阅前一期的。没关系,虽说资讯科技应该掌握最新趋势,但慢一个月还不算慢。

后来,rapidshare流行,有人把PC Mag扫描了放上网供下载,一整本百多页,大概二三十MB,下载不必等很久。虽然也下载过几期,但通过LCD看杂志,毕竟还不是很习惯,所以我依旧从资料中心定期借阅。

上两个月,PC Mag宣布从明年1月开始不再出版hardcopy版了,订阅者将获得online版,出版商Ziff Davis每个月会把最新一期电邮给订户,订户点击超联结就可以阅读了。

我突然有种失落感。每个月定期的资讯科技精神粮食,从此不能再握在手里阅读,只能通过电脑或手机的屏幕,有一种淡淡的失落感。很奇怪,我很习惯通过电脑屏幕阅读有些东西,但却在意某些东西能否继续通过hardcopy阅读。

已经到PC Mag的网站免费试阅了明年一月份的《PC Magazine》,版面其实没有不同,最大的不同在于不是用手翻,而是用老鼠点击。

或许,只是改变一下习惯就可以了。


2008/11/21

“我的电脑遭到俄罗斯黑客的侵入,所以无法做作业。”

前我念小学时,记得同学没有交作业的理由是“生病做不完”、“淹水浸坏了作业簿”……

哈哈,我是好学生,作业很少没交。就算忘了做交不了,我也不屑找借口,不就是被老师打手掌。

念大学的时候,电脑和互联网开始普及。不过,那时候的作业基本上做不做都没人管,所以更加不必找什么借口了。没想到,我也因此错过了能以“惊人借口”不交作业的年代。


http://www.bbcchina.com.cn

2008年11月21日 格林尼治标准时间09:31更新

迟交家庭作业的惊人借口

若干年前,学生迟交家庭作业就会寻找诸如“作业被狗给吃了”、“卡进洗衣机里了”这些古怪借口,今天的学生又会找到什么借口呢?

高科技的今天,学生不交或迟交作业的借口也变得“科技化”。比如,有学生会说“电脑死机”、“互联网断了”、“打印机坏了”这些借口。

毕竟,越来越多的学生在电脑上做作业,他们觉得提出这些理由,老师们会更容易相信。

网络零售商Pixmania公司对1,000名老师进行调研后说,老师们平均每天都会听到三个以“技术故障”为由交不出家庭作业的例子。

英国萨里郡(Surrey)的沃灵顿文法学校(Wallington County Grammar School)的副校长苏•库克(Sue Cooke)说:“起初,老师们确实比较听信这些与高科技相关的借口,但现在他们司空见惯,学生们的这些借口不灵验了。”

花样百出

库克说,为了减少这类借口,校方就主动提出帮助解决那些的确遇到技术问题的学生,那些想寻找借口的学生不得不铤而走险,寻找新奇借口。

最新奇的理由是什么呢? 居然有学生说:“我的电脑遭到俄罗斯黑客的侵入,所以无法工作。”

还有的说:“我家的宠物狗在电脑上撒了泡尿,把电脑弄炸了。”

稀奇古怪的理由层出不穷,弄得老师哭笑不得。

英国政府鼓励学校在课堂上和课外使用电脑等现代科技。首相布朗今年提出三亿英镑资助贫穷家庭,帮助他们上网的计划,可谁也没料到,这样导致了不交作业的“高科技理由”。


2008/10/31

摩托罗拉

没用过摩托罗拉,可能也不会有机会了。

曾经开创手机市场的摩托罗拉,近年来陷入手机业务危机当中,今年更传出将拆解手机业务的消息,最可能的拆解做法就是像IBM那样,把手机业务卖掉。

对IBM来说,当年卖掉个人电脑业务是壮士断臂,但是对摩托罗拉来说,这种做法可能是自掘坟墓,因为拿掉手机业务这支手臂后,摩托罗拉基本上可以赚钱的业务就少掉一半了。

如果摩托罗拉真的卖掉手机业务,Motorola这个手机品牌可能不复存在,但也可能像Ericsson那样继续留在Sony里,成为另一个两不像的XXX Motorola。

从用手机开始,个人对Motorola手机没有太大的印象,Motorola也不曾对我产生太大的吸引力。今天会有点感慨,是因为刚处理了一篇新闻——摩托罗拉将在全球裁员3000人,脱售手机业务的做法会延缓。

在网上看到有人用“一个时代的终结”来形容Motorola脱售手机业务的局面。

仔细想一想,对号称“开拓手机市场”的摩托罗拉来说,这确实如此。当年推出第一台个人电脑的IBM卖掉个人电脑业务,也是“一个时代的终结”。

进化论的弱肉强食在量子时代的最佳体现。

我的第一台手机是Nokia。为什么美国大公司Motorola最终会败给芬兰小国的Nokia?

摩托罗拉为什么没落?手机业务可能被分拆出售一文有一些解答。

我自己的体验是,摩托罗拉没有抓住手机的发展变迁,没有制定最佳的市场策略,没有创造新用户体验。苹果总裁乔布斯曾经说过,消费者不会清楚知道自己要什么,所以只有能够创造需要才能引领市场。显然地,摩托罗拉在创造手机市场后便无法更上一层楼。

有趣的是,摩托罗拉原来过去曾在其他领域引领潮流:汽车音响和电视机。不过,这些领域后来都被其他公司赶超。

看来,摩托罗拉未来或许会在新领域东山再起,但也很可能就此殒落。

祝福它吧!

2008/08/19

Singtel iPhone Plan

Singtel终于公布iPhone在新加坡的售价了。不是太贵,接受得了的价位,相信来临星期五半夜会引起抢购热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