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7/04
2008/07/01
Learned Something Today
Well, learned something new today - using Microsoft Live Writer to blog!
I have to say, it is a great tool. It simplifies the process of writing and blogging. The tools that it provided to insert pictures, maps, videos and etc are easier to use. The mapping function is especially useful.
Just as a 'no name' said the Live Writer introduction page: "This is amazing, it will change the way things are."
He couldn't wait longer to try out the new service.
Microsoft, you finally did something on the right track. Keep up with your Windows!
2008/06/27
七层楼酒店
刚过去的整个星期,有一大半是驻扎在新达新加坡采访世界城市峰会和东亚宜居城市峰会,听了很多市长官员的城市发展与管理经验,特别是威灵顿、墨尔本和横滨这些著名的宜居城市。
墨尔本市长苏震西在国家发展部长马宝山主持的东亚16国城市研讨会上说,该市根据五项原则,从1997年开始把墨尔本打造成宜居城市。短短5年后,墨尔本在2002年、2004年和2005年被《经济学家》评为世界最适合居住城市。
峰会结束,一切工作回复到日常的采访作业。回到报馆上班的第一天,就收到陆路交通管理局为建造市区延长线而征用七层楼酒店的消息。
内心升起怅然若失的感觉。
很多年前第一次经过七层楼酒店,就好奇怎么有一栋不高不矮的建筑物矗立在一大片空地中央。
随着采访国家发展专线的时间越长,就越发觉得这不太符合政府向来做规划的态度——一小栋建筑挡着了一大块地的发展前景。
后来酒店对面建起了一栋顶层有8个奥斯卡铜像的侨福广场,同样是在一大片空地的中间,左右各有一片空地。
原来,把大厦建在空地中间,也无不可。
随着认识七层楼酒店的时间越长,对酒店的情感也越强烈。笔者没真正造访过七层楼酒店,但是多年来毕竟听过点点滴滴的故事。
前几天征用土地的消息公布后,酒店业主说,她早就料到酒店会有这么一天。乍听之下,实在有点悲凉,有一种“等死”的感觉。
业主在那里做生意,似乎没有什么保障。即便土地和上面的建筑是你的,即便是永久地契,一句“为国家发展必须征用”,你也无计可施。
其实,有关当局回答媒体询问时说:“征用七层楼酒店是为了方便展开一个庞大而复杂的重建计划。新的白沙浮地铁站,有一部分将位于七层楼酒店底下。拆除它能让地铁站与四周的建筑物和地铁线,有更好的衔接。这也有利于行人网络的规划,以及实现这个地区的其他城市规划计划。”
这样的回答,意图不言而喻,就是方便该地段作为一个整体出售。
小小新加坡人,面前经常被摆上一个“国家利益”,就必须牺牲小我。究竟是国家利益,还是政府利益?究竟政府是保障人民利益,还是保障国家利益,抑或是政府利益?什么样的利益才构成国家利益?难道不是先有家,才有国吗?
七层楼酒店的黄姓业主可能家财万贯,除了情感上,可能也不在乎这座小小酒店能带来的利益。但是,与这座酒店有情感的新加坡人,会不会又失去一个情感联系?这个家,还是那个家吗?
情感,不一定要真的住在那里才会产生。多少人曾在那个年代光顾酒店顶层的夜总会,去听潘秀琼唱歌,或者几年前曾到那里吃火锅。
市建局经常自豪保留了多少旧建筑。然而,空有外壳,没有内在的旧建筑,保留下来也不过是个空壳。牛车水原居民迁走之后,经过多少年才逐渐恢复神采?即便有神采,那也是为游客而设的牛车水。
最近,北京门前大街重新开放,试图恢复明清时代的京味儿。可是,本报驻北京特派员就说,没有了原有商家和老北京居民的门前大街,就是一组仿古建筑群。
香港有它的魅力,在于一条条的老街仍然存活着。所幸,小印度被保留后,原居民没有迁走,多少留住了小印度原来的特色。
如今这座活生生的旧建筑,为何不保留?难道,进行了这么多年的保留工作,有关当局还没抓到保留的真髓吗?
苏震西提到的五项原则,第一项就是确立城市的个性(identity)与特色(characteristic)。在历史文化丰富的欧洲城市,即使是纽约,许多新旧建筑都是比邻而建的,这是城市的根,也是个性与特色的基石。
如何保留旧建筑是规划师的工作,如何让新旧建筑相辉映是建筑师的工作,如何让新工程不影响旧建筑是工程师的工作。工作没有轻松的,更别说在寸土如金的新加坡,否则为什么拿那么高薪?
海明威曾形容巴黎是一个流动的飨宴。他说:“如果你有幸在年轻时住过巴黎,它会一生跟着你,有如一场可以带走的盛宴。”
新加坡何时可以成为一个流动的飨宴?甚至让人不想结束的飨宴?
墨尔本市长苏震西在国家发展部长马宝山主持的东亚16国城市研讨会上说,该市根据五项原则,从1997年开始把墨尔本打造成宜居城市。短短5年后,墨尔本在2002年、2004年和2005年被《经济学家》评为世界最适合居住城市。
峰会结束,一切工作回复到日常的采访作业。回到报馆上班的第一天,就收到陆路交通管理局为建造市区延长线而征用七层楼酒店的消息。
内心升起怅然若失的感觉。
很多年前第一次经过七层楼酒店,就好奇怎么有一栋不高不矮的建筑物矗立在一大片空地中央。
随着采访国家发展专线的时间越长,就越发觉得这不太符合政府向来做规划的态度——一小栋建筑挡着了一大块地的发展前景。
后来酒店对面建起了一栋顶层有8个奥斯卡铜像的侨福广场,同样是在一大片空地的中间,左右各有一片空地。
原来,把大厦建在空地中间,也无不可。
随着认识七层楼酒店的时间越长,对酒店的情感也越强烈。笔者没真正造访过七层楼酒店,但是多年来毕竟听过点点滴滴的故事。
前几天征用土地的消息公布后,酒店业主说,她早就料到酒店会有这么一天。乍听之下,实在有点悲凉,有一种“等死”的感觉。
业主在那里做生意,似乎没有什么保障。即便土地和上面的建筑是你的,即便是永久地契,一句“为国家发展必须征用”,你也无计可施。
其实,有关当局回答媒体询问时说:“征用七层楼酒店是为了方便展开一个庞大而复杂的重建计划。新的白沙浮地铁站,有一部分将位于七层楼酒店底下。拆除它能让地铁站与四周的建筑物和地铁线,有更好的衔接。这也有利于行人网络的规划,以及实现这个地区的其他城市规划计划。”
这样的回答,意图不言而喻,就是方便该地段作为一个整体出售。
小小新加坡人,面前经常被摆上一个“国家利益”,就必须牺牲小我。究竟是国家利益,还是政府利益?究竟政府是保障人民利益,还是保障国家利益,抑或是政府利益?什么样的利益才构成国家利益?难道不是先有家,才有国吗?
七层楼酒店的黄姓业主可能家财万贯,除了情感上,可能也不在乎这座小小酒店能带来的利益。但是,与这座酒店有情感的新加坡人,会不会又失去一个情感联系?这个家,还是那个家吗?
情感,不一定要真的住在那里才会产生。多少人曾在那个年代光顾酒店顶层的夜总会,去听潘秀琼唱歌,或者几年前曾到那里吃火锅。
市建局经常自豪保留了多少旧建筑。然而,空有外壳,没有内在的旧建筑,保留下来也不过是个空壳。牛车水原居民迁走之后,经过多少年才逐渐恢复神采?即便有神采,那也是为游客而设的牛车水。
最近,北京门前大街重新开放,试图恢复明清时代的京味儿。可是,本报驻北京特派员就说,没有了原有商家和老北京居民的门前大街,就是一组仿古建筑群。
香港有它的魅力,在于一条条的老街仍然存活着。所幸,小印度被保留后,原居民没有迁走,多少留住了小印度原来的特色。
如今这座活生生的旧建筑,为何不保留?难道,进行了这么多年的保留工作,有关当局还没抓到保留的真髓吗?
苏震西提到的五项原则,第一项就是确立城市的个性(identity)与特色(characteristic)。在历史文化丰富的欧洲城市,即使是纽约,许多新旧建筑都是比邻而建的,这是城市的根,也是个性与特色的基石。
如何保留旧建筑是规划师的工作,如何让新旧建筑相辉映是建筑师的工作,如何让新工程不影响旧建筑是工程师的工作。工作没有轻松的,更别说在寸土如金的新加坡,否则为什么拿那么高薪?
海明威曾形容巴黎是一个流动的飨宴。他说:“如果你有幸在年轻时住过巴黎,它会一生跟着你,有如一场可以带走的盛宴。”
新加坡何时可以成为一个流动的飨宴?甚至让人不想结束的飨宴?
2008/05/03
海历斯
最近真是太热了,所以不管走到哪里,只要有冷气,我都会钻进去。今天在大巴窑要走去眼镜店的路上,我就穿过建屋局总部走去。
事情就是这么巧。当我一边在想,自己买房子的时候,大概也会像这边的人一样,坐在这里等候,眼睛一边望向坐在沙发上等候的人。一张熟悉的脸孔进入视线,是前同事海历斯。
海历斯在4年前退休,退休前是资深摄影记者,在报馆也工作了30几年吧!
海历斯不姓海,他是马来人。不懂华文华语,在华文报工作,佩服吧!还好,二维的新闻图像,不须要听得懂newsmaker说什么,也可以拍照,不像拍摄画面的摄像员。而且,在新加坡,newsmaker大部分时候都说英语,海历斯绝对没问题。newsmaker讲华语的时候,记者就告诉海历斯要拍些什么,沟通清楚,一般也不是问题。
一个马来人,为什么会在华文报工作?据说是有一段历史的,还是一段政治正确的历史典故!
海历斯退休4年,没人知道他退休后如何。正如他自己所说,报馆的前同事都联络不上他,都以为他死了。
似乎是调侃自己,但说的也是事实。uncle lim退休没几年,就因为癌症过世了,都没机会真正享受退休生活,含义弄孙的日子。一辈子就这么卖给了报业、读者,什么都没留给自己。
再见到海历斯,他真的不像是一个60多岁的退休老人。依然健步如飞,中气十足,脑筋清晰。他说,自己要把房子卖了,移民海外,因为新加坡实在住不下了。
“每天都在为这个还钱,为那个还钱,迟早会破产。”
他不愿透露要移民到哪里去,只说美国、澳洲、马来西亚都比新加坡好。不过,他说有个女儿在洛杉矶,那里的房子只要5万美元就买得到,还有一个漂漂亮亮的小花园。对在新加坡组屋住了大半辈子的人来说,这确实是很吸引人的。
他说自己还没有确切的落脚处,所以没办法给我联络。我留了一张名片给他,希望有一天我到洛杉矶去,可以找他喝杯茶,聊聊洛杉矶的金门大桥或好莱坞的最新八卦吧!
事情就是这么巧。当我一边在想,自己买房子的时候,大概也会像这边的人一样,坐在这里等候,眼睛一边望向坐在沙发上等候的人。一张熟悉的脸孔进入视线,是前同事海历斯。
海历斯在4年前退休,退休前是资深摄影记者,在报馆也工作了30几年吧!
海历斯不姓海,他是马来人。不懂华文华语,在华文报工作,佩服吧!还好,二维的新闻图像,不须要听得懂newsmaker说什么,也可以拍照,不像拍摄画面的摄像员。而且,在新加坡,newsmaker大部分时候都说英语,海历斯绝对没问题。newsmaker讲华语的时候,记者就告诉海历斯要拍些什么,沟通清楚,一般也不是问题。
一个马来人,为什么会在华文报工作?据说是有一段历史的,还是一段政治正确的历史典故!
海历斯退休4年,没人知道他退休后如何。正如他自己所说,报馆的前同事都联络不上他,都以为他死了。
似乎是调侃自己,但说的也是事实。uncle lim退休没几年,就因为癌症过世了,都没机会真正享受退休生活,含义弄孙的日子。一辈子就这么卖给了报业、读者,什么都没留给自己。
再见到海历斯,他真的不像是一个60多岁的退休老人。依然健步如飞,中气十足,脑筋清晰。他说,自己要把房子卖了,移民海外,因为新加坡实在住不下了。
“每天都在为这个还钱,为那个还钱,迟早会破产。”
他不愿透露要移民到哪里去,只说美国、澳洲、马来西亚都比新加坡好。不过,他说有个女儿在洛杉矶,那里的房子只要5万美元就买得到,还有一个漂漂亮亮的小花园。对在新加坡组屋住了大半辈子的人来说,这确实是很吸引人的。
他说自己还没有确切的落脚处,所以没办法给我联络。我留了一张名片给他,希望有一天我到洛杉矶去,可以找他喝杯茶,聊聊洛杉矶的金门大桥或好莱坞的最新八卦吧!
2008/04/15
新加坡摩天观景轮,到底要不要亮?

Singapore Flyer
新加坡摩天观景轮这种灯光效果也敢叫效果,不要笑死人了。
真不明白业者是怎么想的,既然都已经花了这么多钱建造摩天轮,为什么不多花些钱,请专门搞建筑或结构灯光效果的公司来做灯光设计呢?我相信,摩天轮可能早在设计阶段就已经把灯光效果纳入考虑,可是显然设计团队引进的灯光效果公司无法突出摩天轮的结构,摩天轮的两根大支柱和细细的钢索,都没有被善用。灯光色彩的使用也相当保守。
新加坡就是这样,要亮化市区,可是做起事来扭扭捏捏,放不开,所以市区的亮化效果不见理想。依我看,摩天轮也陷入这种局面。
看看伦敦眼,看看大马之眼。

伦敦眼

大马之眼
即使是日本的小摩天轮,灯光效果都非常美。

北九州一个不知名的摩天轮
Subscribe to:
Post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