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9/27
马来西亚记者
这种情况在新加坡是很罕见的。同一家公司但不同报章的记者可能还会互相照应,但没有多少个可以像马来西亚记者那样无私地分享。在过去10年的采访生涯里,我只遇过一两个可以这么无私分享的同行,但是不愿意透露,还煞有介事的同行却不少。
这里的记者也特别友善,没架子,没有记者会自以为高人一等。
新加坡不知道是不是太过强调竞争了,记者都在竞争。除了竞争独家新闻,采访也在竞争,特别喜欢把受访者拉到一边,自己“霸占”了受访者。
我可以理解这里的记者的这种合作态度。虽然所属的媒体处于竞争,但记者间通力合作,把一些大家都有的新闻做好,把精力放在值得竞争的真正独家新闻上。这不是更好吗?
2009/09/26
脱节
离开马来西亚已经有13年,知道自己和这个国家已经脱节。不过,今天在刘镇东在Pasar Seni Annexe的新书发布会上,才感到自己和这个国家、这个社会的脱节,是相当严重的。
首先,Pasar Seni Annexe这座建筑物对我来说很陌生。我并不知道Pasar Seni有一座附属建筑。新书发布会所在的三楼,原来是城中的跳蚤市场。有好多年轻人在这里摆卖,而这些年轻人清一色是口操英语、很雅痞的一群。我不知道他们会不会说华语,但我没想到我会在吉隆坡看到很像新加坡年轻人的一群马来西亚年轻人。
然后,新书发布会的出席者显然都是受英文教育的年轻一代。我一直以为,所谓的偏向反对党的马来西亚华人,是受华文教育为主的一群,原来情况好像并不如此。这些年轻出席者也很踊跃站起来发表和分享自己的看法,和过去我们那些不太喜欢发表看法的受华文教育者是不太一样的。
马来西亚华社是不是也存在一种分裂?还是独中毕业生(特别是像我这种独中毕业后出了国就不再回马的)真的没有融入到社会主流?谁才是社会主流?
新书发布会上,就有一个出席者提出,在场的华人出席者当中,有多少人有六成的朋友是马来人的。老实说,我一直都在想这个问题。我在马来西亚是没有非华人朋友的。我的非华人朋友都是我到了新加坡之后才有的。
独中的教育环境是不是真的有问题?是不是无法团结国民?
2009/09/24
越夜越精彩的武吉免登
武吉免登(Bukit Bintang)是吉隆坡的购物街,就好像新加坡的乌节路,上海的南京路。
我已经很多年没在晚上逛Bukit Bintang了。昨晚去了Marriott Hotel的酒会之后,以Mariott Hotel为起点,到Pavillion逛了一圈。Pavillion真的是“金三角”最高档、最气派的购物中心,宽敞的走廊,就算是人多,也不会人挤人。
同样是以“大”著称的怡丰城,狭窄的走廊就显得小器。走在宽敞的走廊,才能在一定的距离感受商店的气派外观,感觉是不一样的,或者说,距离产生美。
Pavillion门外有一座设计独特的喷水池,是游客留影的焦点。很奇怪,新加坡很多购物中心也有类似的广场,但似乎没有一个广场拥有一个可以成为游客焦点的塑像或喷水池等。
据说,Pavillion是新加坡公司发展的。更奇怪的是,为什么新加坡公司在吉隆坡的发展项目可以这么独特、有性格,在新加坡的发展却似乎欠缺了神来之笔。
“金三角”显然已可以分成比“新”和“旧”两个部分。“新”的部分以Pavillion为起点,止于Lot 10;从金河广场到Bukit Bintang Road的末端,是“旧”部分。
“新部分”有很多人,本地年年轻人、来自国内外的游客,三三两两,特别有生气。不过,如果就此以为“旧部分”一定失色不少,就大错特错了。我搭德士回酒店的途中行经“旧部分”,其活力完全不同于“新部分”。
当然,最大的原因是这一段路已是吉隆坡最新的红灯区。沿路有不少按摩店,按摩女郎和皮条客沿街招客。不过,除了按摩店,这段旧部分还有很多各种商店,小巷也有夜市、食街,吸引了不少饕客。
其实,据说这段“旧部分”在1970年代是盛极一方的红灯区。道路两旁的高楼据说都是青楼。不过,我在Bukit Bintang逛的年代,这一段的Bukit Bintang已将红灯区地位拱手让给Chow Kit Road了。
风水确实会轮流转,现在据说Chow Kit已“干净”多了,Bukit Bintang重执牛耳。这其实是挺有趣的现象。在南京路的时候,我是被流萤“追赶”。乌节路的乌节大厦其实也是红灯区。这些闻名世界的购物街,都无法摆脱这类生意。
不过,Bukit Bintang给我的整体感觉是,这里的吸引力比乌节路还要强一些。
难怪新加坡旅游局要紧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