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9/27

马来西亚记者

参访马来西亚媒体作业的这六天,注意到这里的记者在采访新闻时是非常合作的。不同媒体的记者会互相照应,有访问时会通知大家,有消息时也会分享,访问结束后,大家会对照笔记,确保没有记漏,也讨论一下可能的新闻角度。这里的独家新闻,不是在采访工作中设法摆脱同行来取得的,而是真的由自己发掘和采访出来的。

这种情况在新加坡是很罕见的。同一家公司但不同报章的记者可能还会互相照应,但没有多少个可以像马来西亚记者那样无私地分享。在过去10年的采访生涯里,我只遇过一两个可以这么无私分享的同行,但是不愿意透露,还煞有介事的同行却不少。

这里的记者也特别友善,没架子,没有记者会自以为高人一等。

新加坡不知道是不是太过强调竞争了,记者都在竞争。除了竞争独家新闻,采访也在竞争,特别喜欢把受访者拉到一边,自己“霸占”了受访者。

我可以理解这里的记者的这种合作态度。虽然所属的媒体处于竞争,但记者间通力合作,把一些大家都有的新闻做好,把精力放在值得竞争的真正独家新闻上。这不是更好吗?

2009/09/26

脱节

开马来西亚已经有13年,知道自己和这个国家已经脱节。不过,今天在刘镇东在Pasar Seni Annexe的新书发布会上,才感到自己和这个国家、这个社会的脱节,是相当严重的。

首先,Pasar Seni Annexe这座建筑物对我来说很陌生。我并不知道Pasar Seni有一座附属建筑。新书发布会所在的三楼,原来是城中的跳蚤市场。有好多年轻人在这里摆卖,而这些年轻人清一色是口操英语、很雅痞的一群。我不知道他们会不会说华语,但我没想到我会在吉隆坡看到很像新加坡年轻人的一群马来西亚年轻人。

然后,新书发布会的出席者显然都是受英文教育的年轻一代。我一直以为,所谓的偏向反对党的马来西亚华人,是受华文教育为主的一群,原来情况好像并不如此。这些年轻出席者也很踊跃站起来发表和分享自己的看法,和过去我们那些不太喜欢发表看法的受华文教育者是不太一样的。

马来西亚华社是不是也存在一种分裂?还是独中毕业生(特别是像我这种独中毕业后出了国就不再回马的)真的没有融入到社会主流?谁才是社会主流?

新书发布会上,就有一个出席者提出,在场的华人出席者当中,有多少人有六成的朋友是马来人的。老实说,我一直都在想这个问题。我在马来西亚是没有非华人朋友的。我的非华人朋友都是我到了新加坡之后才有的。

独中的教育环境是不是真的有问题?是不是无法团结国民?

2009/09/24

越夜越精彩的武吉免登

吉免登(Bukit Bintang)是吉隆坡的购物街,就好像新加坡的乌节路,上海的南京路。

我已经很多年没在晚上逛Bukit Bintang了。昨晚去了Marriott Hotel的酒会之后,以Mariott Hotel为起点,到Pavillion逛了一圈。Pavillion真的是“金三角”最高档、最气派的购物中心,宽敞的走廊,就算是人多,也不会人挤人。

同样是以“大”著称的怡丰城,狭窄的走廊就显得小器。走在宽敞的走廊,才能在一定的距离感受商店的气派外观,感觉是不一样的,或者说,距离产生美。

Pavillion门外有一座设计独特的喷水池,是游客留影的焦点。很奇怪,新加坡很多购物中心也有类似的广场,但似乎没有一个广场拥有一个可以成为游客焦点的塑像或喷水池等。

据说,Pavillion是新加坡公司发展的。更奇怪的是,为什么新加坡公司在吉隆坡的发展项目可以这么独特、有性格,在新加坡的发展却似乎欠缺了神来之笔。

“金三角”显然已可以分成比“新”和“旧”两个部分。“新”的部分以Pavillion为起点,止于Lot 10;从金河广场到Bukit Bintang Road的末端,是“旧”部分。

“新部分”有很多人,本地年年轻人、来自国内外的游客,三三两两,特别有生气。不过,如果就此以为“旧部分”一定失色不少,就大错特错了。我搭德士回酒店的途中行经“旧部分”,其活力完全不同于“新部分”。

当然,最大的原因是这一段路已是吉隆坡最新的红灯区。沿路有不少按摩店,按摩女郎和皮条客沿街招客。不过,除了按摩店,这段旧部分还有很多各种商店,小巷也有夜市、食街,吸引了不少饕客。

其实,据说这段“旧部分”在1970年代是盛极一方的红灯区。道路两旁的高楼据说都是青楼。不过,我在Bukit Bintang逛的年代,这一段的Bukit Bintang已将红灯区地位拱手让给Chow Kit Road了。

风水确实会轮流转,现在据说Chow Kit已“干净”多了,Bukit Bintang重执牛耳。这其实是挺有趣的现象。在南京路的时候,我是被流萤“追赶”。乌节路的乌节大厦其实也是红灯区。这些闻名世界的购物街,都无法摆脱这类生意。

不过,Bukit Bintang给我的整体感觉是,这里的吸引力比乌节路还要强一些。

难怪新加坡旅游局要紧张了。

2009/09/11

写在十周年前夕……

早起床时落枕了。

有说落枕是因为睡不好。确实如此。一整晚都在做梦,已分不清究竟我在床上睡觉,还是一直在梦境中飘荡。过去很少多梦睡不好,最近却连躺在床上也难入睡。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在ZB的工作生涯,即将随9月13号的到来而满十年的关系。

记得在面试时,被问及我打算在这里工作多久。印象中记得自己是这么回答的(大意如此):“我不敢说我会留在这里很多年。不过,这是一份我期待的工作,也是我觉得自己会喜欢的工作,所以我想如果环境许可的话,我会在这里工作至少三五年吧!”

必须套一句老土的话,“光阴确实似箭”,一转眼我在这里已是三年的两倍,五年的一倍了。

记得我做了两三年之后,有做了五年的同事离开时,说是五年之痒,我在心中自问会不会有五年之痒。陆陆续续地,我跨过了五年之痒,连七年之痒也在不知不觉中过去了,去年过了九年之痒,今年领十年的长期服务奖了。以前同一排座位的那些同事早就离开到不同职场了,其中一个就笑我“最忠心”。

当年毅然放弃大学所学进入这个行业,就是觉得自己兜兜转转,最终还是喜欢一些人性化的工作,例如新闻工作。老实说,我现在还是喜欢这个工作的。但是前面九年的经历毕竟还是会让人疲惫不堪,所以去年转到了另一条线,从主动的新闻采访,变成被动的翻译别人的新闻。当时转换小跑道,确实有一丁点不满现况、想认命的感觉,但是现在觉得还是不想认命。当然,在新的跑道,有新的任务和挑战,能感觉到还是有机会的。在乎的,或许是究竟能得到多少认同。

从一开始工作,并没有想到自己会在一个地方待十年之久。十年不短,又是一句老话,人生能有几个十年。我的这十年,用得值不值得?我自己也很难衡量。

与五年后、十年后的我共勉。


2009/09/10

谈新加坡吃的……

近一直想写一些有关吃在新加坡的感受,上周末到“聚聚”聚餐,终于有了动力。

话说很久没看见前同事兼好友LJ和PL,就和PB约了她们到Paradiz Centre的聚聚火锅店。一踏进火锅店,感受就有点不一样。店面说大不大,大概有十二张大桌子,可以容纳四十多人。当时午餐时间还没到,食客不多。我拎着一把雨伞,找不到可以安置雨伞的地方,正彷徨之际,一个服务员现身,主动帮我把伞收好。

点菜的时候,经理是挺有耐心的解释。火锅开火但食物还没来之前,不断在各桌间穿梭的服务员会留意到火势会不会太大,会顺手帮我们把火调小。吃到半晌,汤少了,服务员自动添加汤水,不必等我们呼叫。大概因为有些食物得用手吃,所以服务员递来包装湿纸巾时,就先把包装打开了,方便我们在需要时容易拿到湿纸巾来使用。我因为得先离开,所以叫服务员先上我的甜点,服务员准确办到,并没有把其他三位朋友的添点也端来。我站起来要离开时,帮我收伞的服务员马上提醒我拿伞,另一个服务员则已走到门口旁,把伞递给我了。

噢,真的不得不赞赏这家火锅馆的服务素质。在新加坡,这种服务素质确实很少见。比较常见的是,就算服务素质好,但总觉得那不是出自内心的。特别是那种能注意到顾客在细节处需要的服务,很难在日本以外的国家体验得到。

更重要的是,这家火锅店的食物新鲜好吃,加强也相对便宜,每人才$19.90。

说到食物和价钱,就不得不投诉老曾记和南大Canteen B的那档珍珠奶茶。

不久前在大巴窑老曾记买很好吃的咖哩鸡和面包。一个大面包配以和咖哩鸡,够我和妻两人吃一餐。哪里知道,老曾记不知从何时起,面包已经缩水到不像样了,只有以前大面包的一半。

我问服务员为什么面包缩水成这样?

她却回答我说,因为公司换了另一家糕饼店烘焙面包,所以面包缩小了。

这种理由能成立吗?既然老曾记你的面包是由其他业者供应的,那如果你是对顾客有诚意的,总该维持面包的大小吧?你这是给生意其他业者,你可是能够设定条件的。现在面包缩水了,对消费者来说,你的这种做法是变相起价。

更重要的是,老曾记的食物似乎在退步,已经没以前那么好吃了。

至于南大Canteen B那档珍珠奶茶,贵死了!一杯标准大小的奶茶,竟然要价$1.70。大巴窑一家珍珠奶茶小店尚且能一杯只卖$1.00,为何以学生为顾客对象的校园档口要卖$1.70一杯?现在的校园里也引进很多购物中心才有的餐馆,它们的价位都比外头低,最大的原因就是要吸引还没有经济能力的学生消费。那档珍珠奶茶怎么反其道而行,价钱比外头还贵70%?

希望南大学生不要继续被砍了。

这就是新加坡卖吃这一行的问题。大家都在卖同样的东西,同一种食物的味道都一样,没多少家能变化。在不然就是无法坚持原有的品质,渐渐地就褪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