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关系确实有各种各样的理论体系,从最初的自由主义和现实主义,到近期的环境主义,都可以作为探讨国际关系的理论和工具。
作为人文科学中的一门学科,国际关系其实是政治学的其中一个分支。国际关系的探讨和建立始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在二战后取得更大进展。如今随着全球化的脚步,更是获得西方和东方国家的重视。我也因为这样,而在考虑该朝什么方向进修时,选择了这门学科。
有人或许会问,究竟国际关系的研究范畴是什么?是不是公共关系?其实,说开了,国际关系就是研究国与国之间的互动,甚至预测国家行为的学科。
在一战之前,欧洲的国与国之战一般只造成军人的伤亡,很少涉及平民。随着武器技术的进步,平民在一战中的死亡率大大提高。战争结束后,时任美国总统威尔逊有感于一战的血腥,提出十四点和平原则,带领参战国家成立国际联盟,希望建立一个持久和平的新世界秩序。威尔逊总统秉持的国际主义过于理想化,未能解决当时的一些问题。国际联盟未能发挥应有的功能,未能避免二战的爆发。
二战之后,E.H.卡尔和摩根索等人以现实主义解释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国际社会是一个弱肉强食的社会,国际上没有任何权力更大的机构或制度,可以有效管束各个国家,所以国家为了生存,就必须尽最大的努力保障自己的利益和追求最大的权力。
自此,这两派学者展开了无穷尽的辩论,在这个基础上建立更完善、科学化的理论。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些不服气的新生代学者则提出新的观点和批判,尝试建立一套理论来取代前人的智慧。
而现在我们这些国际关系学生,就得阅读各门各家的观点。也因为这样,我可以体会到“理论总为某些人,为某些目的服务”的真谛。
可不是吗?威尔逊提出他的和平原则,为的是能够让美国一步登上世界舞台,推广美式民主和资本主义信条。奈何,国会和他不咬弦,让他一气之下中风倒地,美国也没有加入国际联盟,没有及早成为“世界领袖”。
我们同学之间闲聊时,认为现在的一些学者在提出观点或批判时,目的似乎更多是为了立言,以求在学术界建立名声和提高身价。有些学者在著书撰文时,总是连篇赘言,啰啰唆唆,仿佛是为了达到某个字数底限。刚开学的时候遇上这样的文章,还真的让人越读越泄气,几乎就想放弃退学了。不过,有时却又遇上一些能以简洁的文字阐述观点和理论的文章,让人如沐春风,茅塞顿开。
也是世界知名国际关系学者的邝云峰教授在某一堂课上就问我们:“知道国际关系学者和记者的最大差别是什么吗?”
他的回答是:“记者的文笔要好得多。”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