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教神庙普兰巴南(Prambanan)就在日惹市郊,就像是日惹人的邻居,不必长途跋涉和攀山越岭就能抵达。
这座神庙建于公元八世纪左右,但是建成后很快就被遗弃并开始遭到破败。
普兰巴南由三层广场组成。最下层的广场边长390公尺;第二层广场边长222公尺,有224座14公尺高的小塔,可是这些小塔基本上已全毁,专家只修复了两座小塔供游人认识它们原来的模样;最上面一层的主广场边长110公尺,有6座高塔,其中以供奉毁灭之神湿婆的高塔最大。
普兰巴南在1733年被人重新发现时,几乎已成了一片乱石堆。专家在1918年开始修复普兰巴南,但是他们完全不知道普兰巴南神庙长什么模样,无从着手修复神庙。整个修复工作进行了30多年,终于在1953年前后完成。
在普兰巴南,我看到了了专家对修复先人遗迹的认真与执着。很多人第一次看到普兰巴南时,都会好奇为什么不把完全倒塌的224座小塔重新修建起来,反正第二层广场到处都是小塔倒塌后的石块。其实,古迹修复有一定的原则必须依循,最重要的一点是,修复工程必须有至少75%的原始材料可以使用,修复出来的古建筑才拥有其历史意义。
否则,如果你用混凝土或其他石材重新将群塔修建起来,那也只不过是一组按古建筑仿造出来的现代建筑,哪还有什么历史可言?而普兰巴南第二层广场虽然剩下不少石块,但多数小塔其实只剩下地基和危墙,原始石材也达不到75%的规定,所以没有被列入修复计划。
西方国家早期修复古希腊建筑时,曾出现过类似的挣扎。在爱琴海克里特岛米诺斯文明的Knossos宫遗址,英国人埃文斯利用混凝土和新木料重建有5000年历史的Knossos宫,结果招致许多批评声浪。人们一来认为当时的史料不足以重建原来Knossos宫,二来重建的建筑物也只是仿古建筑物,并不是真的历史遗产。结果,重建工程在短时间内停顿了,如今这些鲜红的柱子、稳固的墙垣都成了历史的一部分。不过,有时换个角度想,也正是埃文斯的行动,让普通人对这个原本只有残垣败瓦的遗址,能有了一些概念。
在2006年的日惹大地震中,婆罗浮屠很幸运地几乎没有什么损伤,普兰巴南则很不幸地几乎被震倒了50%。我们这次到普兰巴南,也只能进入主广场的其中两座高塔参观。
工人在夕阳斜照中挥洒着汗水,小心翼翼地把一块块石材重新吊到神庙屋顶。
回过头来看看历史,人类的文明几乎都逃不出火山和地震的摧残。在希腊爱琴海,古代克里特岛上的米诺斯文明何尝不是被火山爆发导致的巨大海啸所冲倒;丰衣足食的古罗马庞贝城何尝不是在一瞬间被掩埋在6公尺深的火山灰底下……
那为什么我们还要膜拜“毁灭之神”湿婆呢?
导游阿林托答得妙:“从印度来的朋友告诉我们,要把湿婆看作建设之神。没有毁灭又何来建设?”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